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903地质学基础B[专业学位]地球科学导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成土母质、气候与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答案】(1)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类型往往决定着土壤质地的类型。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
2. 地球圈层分异的进程和形成时间有什么依据,为什么迄今极少或找不到地球形成初期8亿年(始太古代)的物质记录?
【答案】(1)地球圈层分异的进程和形成时间依据
地球圈层分异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根据地质学家对于生物化石的研究,提出地球圈层分异的概念。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同位素对于岩体测算地质年龄,逐步建立系统来阐述地球圈层分异的过程。根据精确的同位素测算,绘制了地质年代表,说明了各时期的发展规律。
(2)迄今极少或找不到地球形成初期8亿年的物质记录的原因
地球圈层并不是固定存在,而是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只不过对于生命长度有限的人类感受不到。通过全球板块理论可以说明,整个地球圈层都在不断的交替变化。年老的底层不断的下沉,直至溶解成液体物质,再通过板块构造运动生成新的圈层。因此,人们很难去找到始太古代所留下的物质记录。
3. 何谓重力均衡? 地学家是怎样解释重力均衡现象的?
【答案】(1)重力均衡原理
重力均衡是在单位截面上,任一个垂直柱体中(无论其高低)的岩石总质量应该是一个常数。这个柱体以一个特殊的“补偿”面为基底,补偿面以下的物质处于均质状态。这样地壳的高度变化将以流体静力平衡的方式支撑着。
(2)两种补偿模式解释重力均衡
①普拉特密度补偿模式
地壳较高部分是由于它们具有较低的密度而受到抬升的结果。换言之,在补偿面以上各地的岩石密度是不同的。与这一认识对应,地下的补偿面应该近于处在同一高程上,故以这种补偿方式为基础的普拉特模型可以称作密度补偿模型。
②艾利深部补偿模式
地球表层各处的物质组成是相同的,地壳和其下伏地慢的关系如同木块浮在水面上的关系那样:如果地表某处的高程比其他地区高出越多,它往下插的深度就会比其他地区大得越多; 一般而言,如果某个地区的岩石块体显示出较高的地表高程,其地下的“根”也会比其他块体要向下扎得更深一些。这种补偿模式因此被称作深部补偿模式。
4. 何谓大气环流? 从成因分析全球行星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它们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1)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2)气压带的分布:
①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区,称为赤道低压带。
②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称为极地高压带。
③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逐渐流向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④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就形成了全球的7个低空纬线方向气压带。
(3)全球行星风带的分布: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称为行星风系。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
①信风带
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问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压带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
②西风带
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气流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在北半球地面风是西南风,而南半球是西北风。
③极地东风带
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故称极地东风带。
5. 人们只能直接观测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而地下深部的样品目前还没有能力取得,我们怎样推测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呢?
【答案】推测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的方式:
目前,许多学者都是借助于宇宙的丰度和已知的观测事实以及地球物理资料来构筑地球模型,主要考虑如下四个方面:
(1)根据宇宙丰度构成地球简单模型
地球作为宇宙天体的一个成员并由宇宙物质演化而来,地球的元素丰度应与宇宙的元素丰度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宇宙丰度构成地球基本成分的简单模型。
(2)地球基本成分及其分布必须符合深部地震资料所反映的物质密度、比重等物理参数。 (3)地球成分分布必须与地球总的质量和惯性矩相协调。
(4)地球元素分布必须符合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分布的状况。
6. 陆地水指哪些水? 它们有何特征?
【答案】(1)陆地水的类型
陆地水主要以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和冰川等形式存在。
(2)陆地水的特征
①河流
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的地表流水。 a. 河流水系
河流水系是指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形成的复杂干支流网络系统。多数河流以海洋为最后归宿,另一些河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或因渗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
b. 河流流域
河流流域是指河流和水系获得补给的陆地面积。实际上,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河源和河口。
c. 河流分段
在河源与河口之间是河流的干流,一般可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各段在水情和河谷地貌上各有特色。
d. 河流总落差
河流总落差是指河源与河口的高度差,特定河段两端的高度差则是该河段的落差。 e. 河流水位
河流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绝对基准面或测站基准面上的水面高程。基准面是量算高程的起点(零点)。绝对基准面是以某一河口的平均海平面为零点的基准面。
f. 河川径流变化
随着四季变化,一年中河流的补给状况、水位、流量等也相应发生变化。根据一年内河流水情的变化,可分为若干个水情特征时期,如汛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冰冻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