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861地质学基础A之地球科学导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1)生物适应环境的力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与其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互相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生物与环境之间所表现出的这种协调与适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传留后代。

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高等植物的各种器官都明显地表现出对于生活条件的适应。深入土壤的根系,直立于地面上的茎枝和形状扁平、面积广阔、呈现绿色的叶子,都是植物加强吸收、固着、输导和进行光合作用等机能,以保证进行正常的营养生活。

③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更是形形色色。例如许多动物借助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躲避捕食者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2)产生机制

生物产生某此适应性状而与环境间保持协调关系,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通过自然选择逐渐产生与形成的。生物的适应现象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有节奏的季节和昼夜变化,使适应性具有动态特征。在温带地区,许多树木春夏展叶、开花,秋冬落叶、休眠就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现象。

2. 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的异同点是什么?

【答案】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的异同点

(1)不同点

①泥石流

a. 泥石流是含有大量固体物质(泥和沙、石)的洪流,其容重一般在1.2~2.3t/m3之间。泥石流的性质和流态都不稳定,泥石流灾害常具突发性,其运动速度快,能量巨大,因而破坏能力极强。

b. 泥石流的发育前提

顺坡堆积的大量碎屑物质,在瞬间集聚的超量水源以及山高谷深的地貌条件,构成了泥石流发育的三个基本前提。

②地裂缝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③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灾害是由于地面陷落或其他工程建筑物的突然塌陷,从而导致生命财产发生严重损失的一种特殊灾害。其危害最大的发生部位包括各种规模的矿山和人口密集的城市。

(2)相同点

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塌陷都属于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的小合理经济活动有关,人类活动加剧了灾害发生的频率。

3. 何谓气团和锋面? 气团过境和锋面过境的天气特征会一样吗? 为什么?

【答案】(1)气团和锋面

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在同一气团中,各地气象要素的重点分布几乎相同,天气现象也大致一样。气团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千公里,垂直高度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常常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其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①一种是按气团的热力性质不同,划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②第二种是按气团的湿度特征的差异,划分为干

气团和湿气团; ③第三种是按气团的发源地,常分为北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

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之间有一个过渡区,在过渡区中气象要素值发生急剧变化,这个过渡区称为锋区。锋区与地面斜交,坡度很小,只几分到1度左右。锋区与地面的交线称锋线,长几百至几千千米。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延伸的距离可达1000km 。因锋区的厚度与气团尺度相比要小得多,而把它视为一个面,即称为锋面,有时将锋面和锋线均简称为锋。

(2)气团过境和锋面过境的天气特征不一样

①气团过境的天气特征

冷暖气团是相对而言的,凡是气团温度高于移经区下垫面温度的称为暖气团,反之称为冷气团。暖气团一般含水汽较多,容易形成云雨天气。冷气团一般含水汽少,常形成干冷天气。

②锋面过境的天气特征

冷锋过境前是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温度高湿度大; 过境时天气复杂多变,有刮风下雨阴天等; 过境后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湿度减小。

暖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温度低湿度小; 过境时的天气同冷锋过境时一样多变; 过境后,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冷锋过境后伴随降雨,暖锋过境前有降雨

4. 何谓气温? 它随时间有什么样的变化? 具有什么样的地理分布?

【答案】(1)气温的定义

气温指的就是空气的温度。

(2)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由于太阳辐射在一天之中和一年之内有变化,故气温也有日变化和年变化。陆地上一日之中最高温度在午后2~3时,最热月为7月; 一日之中最低温度在日出前,最冷月为1月。

(3)气温的地理分布

海平面气温的地理分布一般是从赤道向两极降低,无论冬、夏。等温线因海陆热力差异的影

响而偏离纬线,不与纬线平行。另外,中纬度地区等温线分布是冬密夏疏。地表气温最低区域是南极高原,最高气温出现在15°N~40°N 范围内的沙漠中,如在利比亚的1922年9月13日观测到极端最高气温是58℃。

5. 何谓El Nino和La Nina现象? 怎样从地球不同圈层相互关系角度探讨其形成机制?

【答案】(1)E1 Nino现象

①El Nino现象的含义

El Nino现象,即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主要表现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尺度为几千千米的赤道东太平洋上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温现象。

②El Nino现象的形成机制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是东南信风异常加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异常强烈,降水异常偏少; 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

正常年份,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地区,当赤道南侧东南信风盛行时,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的冷洋流在离岸风(东南风)作用下,使沿岸一带深层的冷海水上翻,沿岸水温特别低,因此气温也很低,空气层稳定,很少降水,有利于干燥气候的形成。而在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和

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为东南信风的向风岸,又有暖洋流经过,有利于这些地区暖湿多雨气候的形成。

(2)LaNina 现象

①La Nina现象的含义

La Nina现象是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的赤道东太平洋上温度异常变冷现象。

②La Nina现象的形成机制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就产生拉尼娜现象。

6. 火山喷发为什么会影响全球变化过程?

【答案】火山喷发影响全球变化过程的原因

(1)火山活动是地球岩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岩浆在高温高压下形成时,一般呈潜柔状态,与所处环境保持平衡。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圈破裂,导致上覆岩石的静压降低,塑性的岩浆变为液态,从较深处的高压区向地壳浅层的低压区运移,于构造薄弱部位冲出地表,形成火山爆发。

(2)火山爆发的直接致灾方式有火山泥石流、火山碎屑流、火山熔岩流、火山灰云和有毒性气体排放等,受污染的气体在大气环流和大气循环等作用下向全球扩散,使全球环境质量下降,大气透明度降低,对全球变化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