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813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垄断消除了竟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垄断和市场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市场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井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是:
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②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2)垄断下的竞争新特点
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日的、手段、形式和后果。
①垄断组织以垄断高额利润等特殊利益为竟争目标,而不是一般的平均利润,甚至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
②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采用一般的和传统的经济手段,如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商品质量、改善经营服务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如政治的和军事的特殊手段,通过控制和利用政府等办法实现特殊的垄断利益。
③在竞争的主体上,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④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主要是垄断组织内部围绕市场份额、利润分配和领导权的争夺,以及垄断组织之间对市场份额、原料来源、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垄断权的角逐,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斗争等。
⑤由于垄断组织力量强大,使竞争的强度更人、更为激烈并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总之,竞争产生垄断,而垄断又加剧了竞争。
2. 跨国公司就是国际卡特尔这种国际垄断组织的发展与完善。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国际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划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的一种组织形式。参加卡特尔组织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只是根据协定划分销售市场,确定产量及规定标准价格; 随着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卡特尔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逐渐减少,一种新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一一跨国公司应运而生。跨国公司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那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大垄断企业。
跨国公司与国际卡特尔的最大区别是,它是由一国的垄断组织或是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跨国公司的出现是对国际卡特尔的取代,而不是其发展与完善。
二、论述题
3. 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掀起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
【答案】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的主要原因是:
(1)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和变化,原来的传统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先行作用降低,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部门兴起,从而使得处于基础部门的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下降了。
(2)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市场供应小型化、多样化,国际竞争激烈,这就要求企业经营灵活,应变能力强,而国有企业不足以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
(3)面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胀”局面,国有企业低效率、高亏损的问题更为突出,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补贴包袱。
(4)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滞胀”,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流地位,反对国家直接干预、强调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作用的新自由主义抬头,为私有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助长了私有化的势头。
(5)执政党的更替和政策调整。在西方政坛上,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左翼政党上台执政,大都热衷于实行国有化,而资产阶级右翼政党上台执政,则积极推行私有化。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英美诸国执政党,将推行私有化作为其摆脱经济“滞胀”,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手段。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有何特点? 其成因何在?
【答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特点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和扩大再生产过程呈周期性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固有特征。但是危机和周期的具体表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特别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资本主义积累条件的变化,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特点:
①危机的强度有所减弱,但生产能力过剩和失业却成为周期中的经常现象。危机的本质是生
产过剩,生产的下降幅度因而成为衡量危机深度的主要指标。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历次经济危机中的生产下降程度一般都大大低于战前时期,而且危机期间失业率的增长也比战前小得多。
②危机阶段的货币信用危机有所缓和,但却出现了在周期各阶段物价持续上升的趋势。战后由战前危机时期的商品销售困难和生产急剧下降所引起的货币信用危机的表现形式变得比较缓和。
③周期进程中往往没有明显的萧条和复苏阶段,但高涨阶段却又常常被局部性危机或生产停滞所间断。整个周期的起伏变得比较平缓,各个周期阶段的独特特征不象过去那样鲜明,唯有危机阶段相对来说比较清晰。
④周期的长短变得不规则,危机的周期性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成因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计划性有所加强。
首先是垄断资本主义积累使垄断大公司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其次是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社会生产的计划性,提出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为私人企业组织生产提供指导,并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推动计划的实施。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它无法根本消除社会生产的无计划状态。
②资本主义国家大大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反危机,熨平周期,保证资本积累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家的这种宏观调节虽然不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和熨平周期,但确实使周期的起伏变得比较平滑。国家所采取的主要干预手段,包括国家投资、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等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保证或扩大了市场,缓解了积累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的尖锐矛盾及其派生的生产过剩危机的剧烈程度。但是因为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及其固有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决定了它不能消除危机和周期。
③固定资本更新作为经济周期物质基础的作用有所减弱。
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一系列的经济条件的变化,再生产过程中的大规模投资变得不如战前那样集中,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战后以来大规模的资本投资在时间上趋于分散化。
④服务业对周期波动的缓冲作用加强。
危机和周期波动的主要领域是工业,它的影响只是逐渐波及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其影响程度也比较弱。劳务部门的特点使劳务部门对经济波动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比较强,对危机的反应较为迟缓,从而能够在周期性震荡中起缓冲作用。但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存在与发展是不能最终脱离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它的扩大也不能彻底消除危机与周期。
从以上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积累条件的变化固然会影响危机和周期的表现形式,使之具有某些新特点,但不会消除危机和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周期性质。垄断资产阶级国家企图用人为的干预手段来消除危机,熨平周期,改变资本积累过程的固有规律,历史证明这不过是一种幻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