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824经济理论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十地经营权垄断的存在。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在资本主义农业落后于工业的条件下,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在剥削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等量资本在农业中比在工业中能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部分较多的剩余价值不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农产品不按生产价格而按价值出售,在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存在一个差额。这一差额就以绝对地租的形式为土地所有者占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甚至超过工业有机构成。农产品的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逐步消失。但因为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所有者总要获得一定的地租才会出租土地。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地租便成为农产品价值上的一个附加额,农产品价格便具有垄断价格的性质。

因此,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

2. 股份制可以成为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

【答案】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对十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股份制逐渐成为我国公司所有制的主要形式。股份制企业发展速度很快,我国股份制企业从1997年的7.2万家发展到近50万家,可见股份制已经成为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

二、论述题

3. 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指什么?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社会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

(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与消费: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a. 生产决定消费

第一,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如果没有生产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就不会有人们的各种消费活动。物质资料的数量和种类,决定了消费的水平和结构。

第二,生产决定了消费的方式。生产出什么样的消费用具,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消费方式。 第三,生产的性质决定了消费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不同于社会主义生产,因而资本主义消费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消费。

第四,生产还引发对消费的需要。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要,是由于消费者看到并知道这种消费品已经生产出来。

因此,马克思说:生产“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

b.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首先,消费使生产得到最终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进入消费,它就不是现实的产品。 其次,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如果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人们就不会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

②生产与分配

生产者生产出产品之后,要占有产品,就要经过分配。但是分配有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也不同。在产品分配上,是生产决定分配; 在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上,是分配决定生产。

a.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的对象和方式

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就分配方式来说,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参与分配的方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他们在分配中所处的地位,以什么方式参加生产,也就以什么方式参加分配。

b.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在进行生产之前,没有生产资料的分配,生产就无法进行。除了生产资料的分配以外,还必须有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中的分配。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中的分配,使他们经过这种分配,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③生产与交换

交换有两种,一种交换属于生产的交换,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 另一种是产品的交换,它是由生产决定的。他们同生产的关系也不同:

a. 人们的劳动能力的交换、生产资料的交换都属于生产活动。

b. 作为生产品的交换是在生产出产品之后进行的,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的性质决定着这种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发展的程度。生产越发展,分工越细,交换也就越加发展。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交换的深度和广度。

④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a.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各个环节。在这个统一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它们本身就是生产; 作为消费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

b.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即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 同时它又总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c.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法律、宗教、文学、艺术、礼会意识等社会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它能够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4. 论述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级差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有两种形式:因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等条件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 ; 因对土地追加投资生产率高低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l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十地的自然生产条件小同。较好十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

②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 二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十地经营具有垄断性。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所以,土地优劣不同只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而产生的原因却是土地经营垄断。

(2)级差地租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所研究的级差地租理论具有普遍意义,它揭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的一般规律,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适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适用。

根据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在我国农村十地集体所有的条件下,级差地租工主要应归土地所有者即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II ,由于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追加投资形成的,主要应由土地经营者所得,即主要应由承包农户所有。

我国政府规定,在农村“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同时要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则为农民增加对土地的劳动、科技、资金的投入提高了积极性,保证因投入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I 归己所有,从时间上为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增加了可能性,可防止农民对土地经营的短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