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824经济理论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案】(1)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联系

①货币流通规律对纸币流通的制约作用在于: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金属货币因为有价值才流通,纸币却因为流通才有价值。

②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反比,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区别

①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称作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

用公式表示为: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

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②纸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就是说,不管纸币发行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既然如此,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就应该是: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2. 联系我国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答案】(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要求实现社会总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但是,应该将这种平衡理解为一种趋势或大体平衡,而不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完全相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是经常存在的,这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①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流通媒介之后,产生了供给与需求的分离,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分离,于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就具有了一般可能性。而且随着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将随之扩大,当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不能同步进行而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时,就会逐渐演变成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失衡。

②微观方面的原因。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按照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决策,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③宏观层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及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尤其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要达到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完全相适应,也是极其困难的,而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导致国民经济总量的失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上述原因以外,体制因素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形式

社会总供求在总量上的不平衡甚至失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另一种是社会总急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①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常称为需求膨胀或供给短缺,表现为经济过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信用过分扩张和市场秩序混乱,作为以上几种状态的综合表现,严重时可以引发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后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破坏了资源有效配置的环境,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价格不断攀升所激起的消费需求改变了各种商品与服务的相对需求、相对供给和相对价格,使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严重失真,从而误导企业极力扩大生产规模,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严重地阻碍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货膨胀引起的价格上涨刺激投资更大规模地趋向于短期可以获利的加工工业部门而不是投向原先就较为薄弱的基础工业部门,这只会加剧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第三,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从而引发经济、社会的不稳定。货币贬值意味着对居民手持现金和储蓄存款同比例的无形扣除和价值转移,从而造成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分配不公和整个经济利益关系的严重扭曲。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导致经济超常波动,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导致的经济过热状态难以为继时,国民经济运行就会由热趋冷,由此形成经济超常波动。

②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第二种情况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其表现是: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出口不振,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下岗增加。这种情况也称之为供给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严重时可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第一,抑制经济增长,甚至会导致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一方面导致企业利润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又导致实际利息率提高。由于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造成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非自愿性失业大幅度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第二,增加企业债务负担,降低企业偿债能力。通货紧缩下实际利率一般呈上升趋势。由于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故通货紧缩会增加债务负担; 而市场低迷,企业利润率降低甚至亏损,又会使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在严重的通货紧缩条件下,企业因资金不足而相互拖欠,造成产品流通阻滞和产品大量积压,并可能由此引发债务危机和信用危机。

第三,持续的通货紧缩易形成需求不足一通货紧缩一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由于通货紧缩通过价格预期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一面影响社会总需求,在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预期看淡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就会形成通货紧缩自身加强的惯性运动,造成经济生活中需求不足一通货紧缩一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3.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答案】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该社会的基本制度。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1)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联系

①一定的经济体制包含着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如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竞争、供求等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求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功能弥补市场的缺陷; 而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又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②一定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相联系,体现出经济的社会特征。如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必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且,经济制度本身就是经济体制的基础架构。

③一定的经济体制、经济机制、经济制度都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当一种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生产力不相适应阻碍其发展时,就要通过社会革命或改革以新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区别

①外延不同。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其核心和基础; 还包括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机制、市场体系、政府调控体系、产权制度、财政金融体制等。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机制包括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运行机制,以经济法律行政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机制等。

②与社会性质的关系不同。经济制度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经济最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