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813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案】(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因素的决定条件。

(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两者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抽象劳动又是具体劳动彼此联系的体现,也是商品生产者借以相互联系的桥梁。

两者的对立性表现在:

第一,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第二,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

第三,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第四,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3)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以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也曾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没有认识到价值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奠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2.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答案】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该社会的基本制度。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1)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联系

①一定的经济体制包含着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如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竞争、供求等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求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功能弥补市场的缺陷; 而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又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②一定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相联系,体现出经济的社会特征。如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必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且,经济制度本身就是经济体制的基础架构。

③一定的经济体制、经济机制、经济制度都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当一种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生产力不相适应阻碍其发展时,就要通过社会革命或改革以新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区别

①外延不同。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其核心和基础; 还包括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机制、市场体系、政府调控体系、产权制度、财政金融体制等。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机制包括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运行机制,以经济法律行政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机制等。

②与社会性质的关系不同。经济制度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经济最本质的社会特征。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只是在它们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相结合时才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正因为如此,同一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相同的经济体制,有相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③历史类型不同。由于经济制度直接与社会性质相联系,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可按社会属性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而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直接与经济形态相联系,因而基本历史类型包括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其中,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商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又可分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两类。

3. 简述转型期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转变。

【答案】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可以采取不同的调控方式。宏观经济调控基本上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就是国家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直接对每个微观经济单位进行的宏观调控。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宏观调控。两种宏观调控方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否通过市场机制这一中间

环节来发挥作用。

(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式。这种直接调控方式在建国初期对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曾经发挥过它应有的历史作用,但它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调控方式,一方面容易忽视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从而压抑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其失去生机和活力; 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发挥甚至否定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很难达到有效调控的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和凋控。

(2)宏观调控方式作为整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宏观调控方式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以间接调控为主,并不否定直接调控方式。由于直接调控方式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和速效性的特点,当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总量、结构或速度上的严重失衡和失常时,为迅速有效地解决矛盾克服困难,使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恢复正常状态,在重视间接调控的同时,也需采取某些必要的直接调控方式。转型期,我国宏观调控方式主要呈现以下二个特征:

①宏观调控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体来说,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总量关系、货币发行等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主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而大量的一般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及小型建设,则主要山市场调节。政府计划指导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安排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协调重大比例关系,并综合配套地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

②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使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即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活动大体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再进行直接干预。只有这样,政府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解决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才能既真正管好宏观经济,又放开搞活微观经济,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③调控手段由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其中最主要的经济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

4. 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1)商品经济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并且都是由它所决定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而进行商品交换,就必须要求对生产商品的劳动量进行比较和计算。为此,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无差别的抽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