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基础(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6年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基础(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 2
2016年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基础(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 .... 6
2016年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基础(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 .. 10
2016年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基础(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 .. 16
2016年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基础(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 .. 21
一、简答题
1. 试述成土母质、气候与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答案】(1)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类型往往决定着土壤质地的类型。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
2. 请说明大气中CO 2和O 3的来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1)大气中CO 2的来源、变化及对气候的影响
①来源:大气中的CO 2含量很低,其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呼吸作用中CO 2的排放; 微生物对动植物尸体进行分解作用中CO 2的排放;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变化:近200年以来人类活动(工业化)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CO 2的浓度增加了20%
③对气候的影响: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CO 2含量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产生。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全球温度逐年持续升高,影响全球气候随之发生改变。
(2)大气中O 3的来源、变化及对气候的影响
①来源
在距地表15~35km之间为20km 厚的臭氧层即O 3层,在距离地表25km 处大气中O 3浓度最
高。O 3分子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而分解为O 2和O 原子,又能被这两个原子重新生成。
②变化
近年来,南极上空已出现臭氧空洞,北极上空臭氧层减少了20%。人类过多的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造成了臭氧层的损耗。同时许多飞机飞行会排放出许多废物,也会破坏臭氧层。
③对气候的影响
臭氧层耗竭,会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量辐射到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不仅危及人类及其生存的环境,还将引起气候条件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 试说明古猿(动物)与猿人(早期人类)的根本区别和识别标志?
【答案】(1)古猿(动物)与猿人(早期人类)的根本区别
古猿与猿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仍停留在动物本能的劳动形式,只会使用天然工具; 而后者己经有意识地能够自己制造工具。
按照制造工具的工艺水平和相应的身体结构特征(如骨骼粗壮程度、脑容量大小、直立行走
,史前人类可以区分为猿人(含早期猿人,又称能人和晚期猿人,又称直立人),古人(早姿态等)
,共3类4个阶段。猿人阶段创造了旧石器早期文化,古人阶段发展期智人)和新人(晚期智人)
为旧石器中期文化,新人阶段则从晚期旧石器转入新石器时期文化。
(2)古猿与猿人的识别标志
有意识的自己制造工具是是识别古猿与猿人的根本标志。
4. 按照物质密度大小,排出以下环境的顺序。
a. 星系际空间,b. 太阳核部,c. 中子星,d. 地球海平面处的大气,e. 太阳系内行星际空间,f. 日冕,g. 银河系内星际空间。
【答案】按照物质密度大小,排列的顺序为:。
5. 环太平洋火山带及地震带与哪种类型的板块运动有关? 该带的火山岩主要是什么类型. 为什么?
【答案】(1)环太平洋火山带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环太平洋
火山带的直接成因是板块的移动和碰撞,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海沟俯冲带即会聚型板块边界为代表。
(2)环太平洋带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岩浆喷发的产物,火山岩的主要类型是安山岩。安山岩的主要形成原因是:板块构造观点认为,安山岩浆起源于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时,洋壳及其上覆沉积物受高温、高压影响,转变为角闪岩、石英榴辉岩,再经部分熔融可形成安山岩浆; 此岩浆上升进入地慢楔形区后可与地慢岩反应成辉石岩,再经部分熔融,能形成安山岩浆,继而形成中性的钙碱性喷出岩即安山岩。
6. 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 它们的空间分布受到哪些环境因素的制约?
【答案】绿色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生活于其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与构成。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森林生态系统
①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具有众多的营养级和非常复杂的食物网,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②森林生态系统可划分为热带雨林、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业寒带针叶林和寒带冻原等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以它巨大的生产量养育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者和数量巨大的分解者。
a.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20之间,以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o
和东南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生产者以常绿的高大乔木为主,种群结构复杂,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不明显。
b. 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如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北美中部、南美阿根廷等地,年降水量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和食物网相对简单一些。
c. 荒漠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一般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地区,如欧亚大陆内部、美国中西部和北非及阿拉伯半岛等地,年降水量稀少且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很大。
7. 宇宙中的化学元素是大爆炸时一次形成还是在天体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
【答案】宇宙中的化学兀素是在天体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体形成过程如下:
宇宙大爆炸是在150亿到200亿年前,宇宙由一个时间和空间呈现混沌状态的大火球(大小可能有几光年)爆炸而来。仅在爆炸后的一秒内,引力就形成了。宇宙迅速膨胀,里面充满亚原子微粒,它们互相作用,形成了质子和中子。三分钟后,温度达到了2800亿度时,质子和中子形成了氢、氦、铿(三种最简单的元素)的核子。五亿年后原子得以形成。接着这些最简单的原子又不断反应、衰变成各种不同的原子。
8. 何谓地下水? 它有哪此类型?
【答案】(1)地下水的概念
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地表松散堆积物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①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上层滞水主要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在下渗过程中遇到不透水层的阻隔而聚集形成的。由于主要靠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因而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上层滞水分布范围小,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②潜水
潜水是指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a. 埋藏深度
埋藏深度指从地面至潜水面的距离。
b. 含水层厚度
含水层厚度是潜水至下伏隔水层顶板之间的距离。
c. 潜水面
潜水面是潜水的自由表面,潜水面以上一般无隔水层存在,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直接补给潜水,所以,通常潜水的补给区与潜水的分布区是一致的。
d. 潜水的基本特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