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导论(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案】(1)海蚀地貌是基岩海岸受海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包括:
①海蚀穴
海蚀穴是岸边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它们分布在陡崖的脚部,宽度大于深度。
②海蚀洞
海蚀洞是深度比宽度大的海蚀穴,在节理发育或者夹有软弱岩脉的基岩中,海蚀洞深可达几十米。
③海蚀窗
海蚀窗是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将洞顶击穿形成的海蚀地貌。
④海蚀崖
海蚀崖是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形成的悬崖。
⑤海蚀拱桥
海蚀拱桥是指向海突出的呷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的作用,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的拱门状。
(2)海积地貌
海积地貌是当外海的波浪与海岸线成正交的方向传来时,海岸带的泥沙在波浪底流的作用下垂直海岸运动,形成的一系列海岸堆积地貌。
①水下沙坝
水下沙坝是由碎浪形成、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泥沙堆积体。不同季节的风浪规模不同,使水下沙坝发生位移。风浪大的季节移向深处,风浪小的季节移向浅处。
②离岸堤
离岸堤是海面大幅度的迅速下降使水下沙坝露出海面形成的。离岸堤与陆地之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湍湖。
③海滩
海滩是由激浪流形成、与陆地相连接的砂砾堆积体。若在海滩的向陆侧有自由空间,进流可以越过滩顶流向陆坡上,而退流很弱,形成双坡型海滩,这种海滩在形态上表现为滩脊或沿岸堤。
2. 论述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条件和物理特征,并分析黑洞的奇点性质。
【答案】(1)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条件和物理特征:
①白矮星
a. 形成条件
质量中等的恒星(小于1.4个太阳质量)经历超新星爆发后,恒星开始转变为白矮星。 b. 物理特征 恒星残骸的密度达到
②中子星
a. 形成条件
质量更大的恒星经历超新星爆发后残存的质量如达到太阳质量的1.5~2倍,在暴缩情况下形成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b. 物理特征
直径一般仅l0km ,但密度达
所以寿命小于10亿年。
③黑洞
a. 形成条件
超新星爆发后产生了超强引力场,产生黑洞。
b. 物理特征
黑洞有超强的引力场,在这种超强引力场下,被吸入的任何物质和光线运动速度超过了光速。此外所有物质和光线只能被吸入,而无法逃逸出去。
(2)黑洞的奇点性质
无限大的物质密度,无限大的压力,无限弯曲的时空等。
3. 试列举2~3种与地球科学研究内容有关的天文背景因素,说明跨学科交叉渗透的重要性。
【答案】与地球科学研究内容有关的天文背景因素举例如下:
(1)天文学与古生物学的交叉
人们现在普遍认同,生命的起源与宇宙大爆炸有关。宇宙大爆炸中所产生的物质为地球初始生命提供物质条件。古生物学家通过对于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也证实某些古生物化石的部分物质不是来自于地球。从而,更加坚定了人们对于宇宙大爆炸是生命起因的信心。
(2)天文学与古地理沉积学的交叉
天文学中表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引力作用会引起周期性的变化。而在古地理沉积学中,主要根据瓦尔特定律来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瓦尔特定律在局部的应用是不存在异议的,但就全球的沉积来说,是否会由于地球自转的改变而引起沉积的改变,是天文学与古地理学可以一起研究的问题。
4. 何谓大气圈? 说明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主要特征。
【答案】(1)大气圈是指因地球的引力作用而包裹在地球表层的巨厚气态物质。
(相当太阳密度的12.5万倍,由异常致密的原子核和电,表面温度升高至8000K ,发出白光。 子组成)。耐,主要由异常致密的中子组成。中子星具有很强的磁场,并因自转而辐射具精确周期的脉冲式无线电波。中子星的辐射强度大于白矮星,
(2)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是大气的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是不均匀的,可按照其各种特性的差异将大气分为若干层次。
(3)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①对流层的特征主要为:
a. 对流层厚度不到整个大气圈的1%,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大气水汽的90%
b. 对流层内部对流旺盛,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c. 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垂直温度梯度平均为海拔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
②平流层的特征主要为:
a. 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增加起初变化不明显,之后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升高。
b. 平流层大气状况稳定,没有剧烈的天气现象。
③中间层的特征主要为:
a.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b. 中间层垂直温度梯度大,有相当强的垂直混合。
c. 中间层层内水汽极少,几乎没有云层出现。
④热层的特征主要为:热层温度随海拔增高而迅速升高。
⑤外层的特征主要为:
a. 外层空气极为稀薄,温度随高度很少变化。
b. 外层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自由度很大,使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故又称散逸层。
5. 以河流地貌为例说明地貌演化阶段。
【答案】地貌演化是指在各种地貌营力的作用下,地貌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中经历的各种阶段和过程。以河流地貌为例加以说明。
(1)幼年期阶段
①河流循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开始时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
②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 ”字形,坡谷坡陡。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这时谷坡上的崩塌、坠落和滑坡等过程很活跃。
③水系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加深,较大的河流逐渐趋于均衡状态。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大于河流下切的速度,河谷不断展宽。整个时期的地势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
(2)壮年期阶段
①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最后变成狭窄的岭脊。但这时的谷坡仍然较陡峭,崩塌、滑坡过程仍然很活跃。
②随着谷坡侵蚀过程的不断进行,谷坡逐渐减缓,山脊变得浑圆,谷坡上的岩屑很多,谷坡上部的岩屑通过土溜或土壤蠕动向下搬运,下坡的岩屑主要是受流水片状冲刷和谷坡侵蚀,在谷坡下半部常形成凹形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