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导论(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目录
2016年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导论(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 2 2016年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导论(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 6 2016年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导论(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10 2016年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导论(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15 2016年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导论(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21
一、简答题
1. 说明终极绝灭、假绝灭、正常绝灭和集群绝灭的区别?
【答案】(1)终极绝灭
终极绝灭是指一个物种的个体完全消失而不留下后裔。
(2)假绝灭
假绝灭是某个物种经历一定地质年代演化后,采用线系渐变的型式由祖先种演变为后裔种,祖先种绝灭,但物种的谱系仍继续下去。
(3)正常绝灭
正常绝灭是地球历史中新的物种不断形成,老的物种相继绝灭。
(4)集群灭绝
集群绝灭是指在某些地质时期,出现许多生物门类近乎同时地和全球性地大规模绝灭,使生物界绝灭率突然升高。
2. 土壤自然剖面包括哪些基本层次? 各层的特点如何?
【答案】土壤自然剖面层次及各层特点:
(1)枯枝落叶层,枯枝落叶层是土壤形成的有机物质基础,由地表植物的枯枝落叶堆积而成。
(2)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是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腐烂、分解和再合成的产物,这层的颜色在土壤剖面中最深,呈灰黑色或黑色,一般具有团粒状结构,并富含有机养分。
(3)淋溶层,淋溶层颜色浅淡,一般呈灰白色,土壤颗粒较粗,主要由砂粒和粉砂粒组成。
(4)淀积层,淀积层质地较粘重,土体紧实,颜色一般为棕色或红棕色。
(5)母质层,母质层是土壤形成的无机物质基础。
3. 什么是岩浆岩? 主要有哪几类? 它们和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有什么关系?
【答案】(1)岩浆岩的概念是由炽热的岩浆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它可以分成两个成因系列: (2)岩浆岩的分类
①按产出状态分
a. 侵入岩,即由岩浆侵入地壳并在地壳中结晶形成的岩石。
b.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突破地壳),在海水或大气中冷却形成的岩石。
②按二氧化硅含量分
①酸性岩
含量高于66%的为酸性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属于酸性侵入岩,流纹岩是酸性火山岩。
②中性岩
含量为53%-66%的岩石为中性岩,如闪长岩。
③基性岩
含量为45%~53%的称基性岩,典型的基性侵入岩为辉长岩。
④超基性岩
最低(<45)的岩浆岩是超基性岩,岩石多为深灰一黑色。
(3)岩浆岩与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的关系
在侵入岩中最为熟知的是花岗岩,以其作为岩浆岩的代表来叙述。
①花岗岩是属于酸性的岩浆岩类,
母。
②由于是在上地壳中逐渐冷却结晶的,二种主要矿物都有较好的晶体,只是由于结晶过程的温度、压力条件和降温速率不同,矿物晶体的大小不同。
③由于花岗岩主要化学组分的含量存在一定范围变化,且次要(或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较大,三种主要矿物晶体的颜色有多种变化。当某些次要元素(或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且满足化学计量比时,可以形成它们的独立矿物一在岩石中这些矿物被称为次要矿物和副矿物,如磁铁矿、磷灰石等。
4. 大气中近现代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温室气体增温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1)大气中近现代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
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盖住了地球表层,就像塑料薄膜盖住农田一样,产生所谓温室效应。
(2)温室气体增温的可能效应
①直接影响是海平面上升,海洋水体热膨胀和冰川融化的综合作用很可能在下一个百年内使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20一100cm 。
②由于大气圈保持水汽的能力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全球变暖很可能导致全球变湿。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产区的中纬度和大陆中部地区将变干旱,夏天更为明显; 作物生长期的水分条件恶化将导致农业减产。
③温室气体增温在全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将会显著缩小热带与极地之间的温差,从而影响全球天气系统的热动力机制,显著改变决定区域气候的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格局。
④人类活动的很多方面如农业、林业、渔业、人体健康、沿海的基础设施、聚落、交通运输等都会受影响。
含量高达66%-63%。主要由三种主要矿物组成,它们是带红、黄、灰色调的浅色柱状长石,无色透明或烟灰色的粒状石英,以及白色或黑色的片状云
5. 何谓El Nino和La Nina现象? 怎样从地球不同圈层相互关系角度探讨其形成机制?
【答案】(1)E1 Nino现象
①El Nino现象的含义
El Nino现象,即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主要表现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尺度为几千千米的赤道东太平洋上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温现象。
②El Nino现象的形成机制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是东南信风异常加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异常强烈,降水异常偏少; 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
正常年份,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地区,当赤道南侧东南信风盛行时,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的冷洋流在离岸风(东南风)作用下,使沿岸一带深层的冷海水上翻,沿岸水温特别低,因此气温也很低,空气层稳定,很少降水,有利于干燥气候的形成。而在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和
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为东南信风的向风岸,又有暖洋流经过,有利于这些地区暖湿多雨气候的形成。
(2)LaNina 现象
①La Nina现象的含义
La Nina现象是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的赤道东太平洋上温度异常变冷现象。
②La Nina现象的形成机制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就产生拉尼娜现象。
6. 为什么说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
【答案】说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的原因是: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中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
(2)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边界约束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和传输,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除包含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外,(3)“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属性。
(4)系统可分为不同层次或组织水平,任何系统都既从属于更高级的系统,同时其本身又包含若干低级的系统。系统各部分之间特殊的网络关系,形成系统的结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