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埃里克森最早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青少年的生理发生迅速、激烈的变化,心理日渐成熟,开始迈向独立的生活,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随之而来的是多重的生活和社会选择,因此,他们很容易陷入困境,情绪低落。同时,他们更是常常问自己是谁,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正是因为青少年面临着各种认知上、情绪上和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所以才迫切地需要解决个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这对青少年来说是一次挑战,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青少年如果能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将会对青少年在各个具体领域的表现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索自我同一性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首次将青少年自我发展和学习动机联系起来作为研究主题,以期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提供新的视角。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问卷、学习动机问卷,以339名初中生为被试进行测试,考查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一般状况,并试图利用回归分析进一步探索自我同一性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最终探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三个变量不存在性别差异,也不存在年级差异,但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地位较好的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较高。
2、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人数比例从大到小依次同一性扩散地位(D地位),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地位(A-F地位),权威接纳地位(F地位),同一性形成地位(A地位),积极的延缓地位(M地位),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D-M地位)。
3、初中生学习动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表现为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初三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得分。
4、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现在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愿望能正向预测学习动机。
5、不同自我同一性地位的总体学习动机、价值成分、期望成分有显著性差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