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语文写作,写作学习动机,干预,教学策略

  摘要


语文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语文写作可以带来思考的乐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但同时也需要学生集中注意,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语文写作学习动机对语文写作学习的认知活动具有激活作用;对认知活动的目标具有指向作用;对认知活动有强化使之成为必然的功能。因此要学好语文写作,必须有强烈而正确的学习动机。但目前许多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不够理想,很多学生都缺乏对写作的热情以及兴趣,写作学习的动力不强,都是在被动的进行写作学习,部分学生见到作文就开始畏难,甚至厌烦,产生敷衍心理。这些也基本反映出了当前作文写作教学中普遍效果不佳的原因。
本文在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学习动机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目标理论和期望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各种学习动机因素如何影响初中生的语文写作。研究通过对117名初中生的语文写作喜爱程度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当前初中语文写作中学生存在的对写作认识不够和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结果发现:初中生对语文写作课的喜爱程度较低,且男生比女生更不喜爱语文写作。调查还发现,54.20%的学生感觉写作时生活素材贫乏;84.20%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作业(60.30%)或提高考试成绩(23.90%)而写作;85%的学生对教师批改的作文评语感觉“无所谓”(48.20%)或尽管看了评语,但对评语的具体内容不是很关心(36.80%)。从这117名初中生中筛选出35名学习写作动机较低的学生,将其随机分配到干预组(18名)和对照组(17名),对干预组的18名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干预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在前测中,干预组(n=18)和对照组(n=17)学生的学习困扰程度、学习动机强度与写作成绩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后测中,干预组学生的学习困扰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学生的,且其学习动机强度和写作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在干预组中,后测的学习困扰程度显著低于前测的,且后测的动机强度和写作成绩均显著高于前测的;在对照组中,后测的学习困扰程度和动机强度与前测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写作成绩有了显著提升,而对照组写作成绩的提升幅度并没有干预组的高。这说明对写作动机较低学生的动机干预是有效的,动机干预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困扰程度,增强学生的语文写作动机强度,也能提升其写作水平。
基于上述调查和实验干预结果,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策略,以便在今后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准确掌握学习动机的类型,以及各种学习动机会对学生写作产生的影响,并有意识地对学习动机进行培养和激发,改变语文写作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认知和动机脱节的现状,不断完善学习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将教育的需求内化为主动学习的需要,产生学习内驱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