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职业倦怠
【答案】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也称为“职业枯竭”或“工作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职业倦怠会对教师产生消极的影响,解决的最好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
二、简答题
2. “主动作业”的优势是什么? 其最终要实现的教育理想是什么?
【答案】(1)“主动作业”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儿童经验持续生长的情境。这种“经验的情境”中充满了疑难问题,儿童在从事作业的过程中不断解决这些问题,其反省思维能力由此不断获得发展。这种“经验的情境”沟通了儿童与社会,儿童在从事作业的过程中其社会道德情操不断受到陶冶。“主动作业”充分体现了杜威经验课程和问题解决教学的理念。
(2)“主动作业”最终指向于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儿童的经验不断改造与持续生长。
3. 怎样划分课程来实现文纳特卡计划的目标?
【答案】文纳特卡计划的目标是:为儿童创造优美快乐的生活;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个体的社会化;培养儿童生活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文纳特卡计划把课程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是为了培养月儿童将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公共必修学科”,如阅读,拼字等,属于“学科课程”,须进行个别化教学;
(2)第二部分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个人能力和社会意识,包括团体活动和创造性表现活动,如剪纸、积木、缝纫等,属于“活动课程”,由儿童自己设计,表现自己、学会与他人交往,以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
4. 在范例教学模式中,要遵循的教学论原则有哪些?
【答案】范例教学模式中要遵循的教学论原则有:
(1)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即认为教学与育人相统一的原则。
(2)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的原则,即要求教学要针对学生存在或提出的问题,从单个课题出发组织教学,但同时强调课题作为学科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相应学科中的其他课题有系统联系。
(3)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即要求把传授知识同教给科学方法、学习方法和培养
智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也得到发展。
(4)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即要求教学要有效地指导学生主体与作为客体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把作为教学内容的科学看作正在形成和已经形成的东西,并把它纳入儿童的发展之中,成为儿童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习者的思维去创造科学概念。
5.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属于哪一类型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有哪两种基本形态?
【答案】属于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两种基本形态。
(1)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旁法的基本形式之一。
(2)课堂讨论是建立在教学对话的基础上并扩大了教学对话范围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6. 简要说明目标取向的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其缺陷。
【答案】(1)目标取向的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它以“自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因而这种评价取向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的研究”方法。
(2)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甩非常有限。这种评价取向的最大缺陷是把人客体化了、简单化了,它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唯独忽略了人本身。
7. 卢梭提出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卢梭提出的发现教学论是倡导尊重儿童的发现天性的教学论,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三、论述题
8. 是谁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的历程。并简述他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
【答案】这位课程论专家是博比特。
他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体现在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中,主要有五个步骤:
(1)人类经验的分析。即把广泛的人类经验划分成一些主要的领域,通过对整个人类经验领域的审视,了解学校教育经验与其他经验的联系。在《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博比特把人类经验分析为语言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等十大领域。
(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即把人类经验的主要领域(十大领域)中的每一领域再进一步分析为更为具体的、可以履行的、恰当的活动为止。
(3)课程目标的获得。即把从事每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具体、清楚而详尽地陈述出来的过程。博比特认为,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它是指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等多种成分构成的。在将具体活动分析为课程目标时,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效率,是否有效从事某项具体活动是判断课程目标是否恰当的基本标准。课程目标应具有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特性。
(4)课程目标的选择。即从由上述步骤所获致的众多目标中选择适合学校教育的目标,以作为教育计划的基础和行动纲领。博比特认为,只有那些复杂的、无法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能力,才宜于成为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
(5)教育计划的制定。即设计达到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活动、经验和机会。博比特认为,必须为每一年龄或年级的儿童的每天活动制定详细计划,这些详细活动就构成了课程。
9.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答案】(1)课程的基本涵义
①把课程作为学科
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而且把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其最大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②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这种定义最大的特点是把课程看作是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前者,其缺陷也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③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其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应当指出,持有这种课程定义的学者有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
④课程内涵新的发展趋势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包括;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