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摘要

  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发创造潜能,使教学面临的重大改革问题。而学生创新意识及创造潜能的前提则是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作为教师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积极研究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对于解决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想利用生物实验教学的特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学会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增强其责任心。   “探究式试验”教学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主体性作用得到发挥。但目前出现的诸多文章大多是从一节课的角度谈教学的体会与经验,对于在整个实验系列中,如何针对大纲对实验的不同要求循序渐进的展开探究式试验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以促进学生独立探索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从目前看还缺乏系统、完整地论述。该文集是就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的初步研究,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综述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该文首先从是否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角度有重点地介绍了有关生物实验教学的历史、现状。对主题思想的渊源,主题教育思想的产生及涵义,对学生主体性的含义及特点作了简单说明。并从生物试验的特点,学生主体性的特点出发对生物实验教学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者的主观设想,到处该文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及过程   根据大纲对各实验的不同要求以及学生主体性的特点,并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本研究构建了“演示模仿──引导探究──鼓励创新”这一教学模式,并对教学目标、在实验当中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流程图等作了简单介绍。本部分还以显微镜的使用和叶片的结构两个试验以及学生的创新实验报告为例,对本模式三阶段的具体实施作了详细的技术。并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实验室的反应、实验效果监测以及期末的测试成绩作了详细的统计分析(t值检验),通过对比差异,从而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生物实验教学对促进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方面产生的影响,以下是对整个研究方法及过程、结果的简单概述:   一、实验对象、内容及方法   本课题采取实验研究的方法,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教材第一册第1-8章中的9个分组试验为研究素材,选择我校初2003级的学生作为全域,以无显著差异的甲乙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两个班的学生人数均为48人,其中甲班作为试验班,乙班作为对照班,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这两个班采取用同样的教材,教学要求、教学进度,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对实验办案本研究课题所涉及的教学模式及策略进行教学,而对照班则按一般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   二、确定实验教学目标   本研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简单概括为:经过三阶段的训练,在知识掌握方面,使学生在历届原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知识由识记、理解逐步达到综合应用和创新。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并使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情感方面,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责任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构建教学模式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思维发育特点,按照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智能水平,教学方法要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依据大纲对实验的不同要求,本研究课题构建了演示模仿──引导探究──鼓励创新教学模式。   演示模仿──引导探究──鼓励创新是展开教学的三阶段,它们之间成逐级递进关系。每阶段教学均根据实验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能力采取了有效的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实验的安排也有模仿性试验──独立性实验──常遭性试验,通过一步步的训练和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学习经过一个由依靠教师──相对独立──基本独立──完全独立的小周期,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实现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和提高。   演示模仿阶段:即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习。本阶段以学习基本技能的试验为例,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模仿练习,使学生掌握实用实验仪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初步达到手、脑、眼等各器官的合作协调与统一,为以后的实验学习打好扎实的技能基础。同时,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本阶段还采取了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本阶段学习主要包括了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和细胞的观察两个试验。   引导探究阶段:即教师引导,学生依纲探究。这是在以游有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阶段。通过教师为学生主动参与所创设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为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工作积极的心理准备。本阶段学习主要包括种子的结构、种子的成分、观察根毛和根间的结构,叶片的结构,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茎的结构,花的结构等7个试验。   鼓励创新阶段:即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学习过程的巩固作用,是实现知识迁移,并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本阶段学习通过学生的自己设计的小试验,对原有实验进行改进以及设计出异性试验等方式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创新,在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选择教学策略   为了更有效的促进本课题的研究,我选择性地运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选择策略: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师备课时,将学习任务按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目标要求分成难度不等的梯度写在学习卡上,以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2、合作学习   (1)实行异质分组,即实验小组按前后座位4人组成一组,每组都有程度不同的学生。   (2)由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接受能力的不同,故推行能做到的自己做,做不到的别人做的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分类推进。并对小组合作学习展开竞赛,以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做,也是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有益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优化发展。合作学习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3、共同评价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理解了那些知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采取师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即减弱教师在期末的单独评价作用,而是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的评价之中。通过自评(给自己打分)、他评(小组长评议)、师评(科代表与教师和议)等多种方式,既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促进在学习上的竞争,也是学生能公正的认识自己以及他人与自己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努力方向。通过共同评价,还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除了以上的教学策略以外,在教学中更加宽容的对待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并给予耐心、正确的指导,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做出的创新给予及时的鼓励,以使学生能及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努力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五、教学流程图   按照以问题为切入口的探究学习思想,本课题建立了“预习设疑──导课质疑──学生实验──反馈交流──归纳总结”这一具体教学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围绕这一中心流程灵活操作。   本流程图适用于模式的前两个阶段的教学,且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教学环节中教师行为也各有侧重。同时在模仿演示阶段,教师的任务侧重于在巡查过程中及时纠正在操作时的错误动作。而引导探究阶段教师则侧重于在巡查中引导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六、教学评价目标   本研究采取课堂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来展示他们的才能。这样既评价成绩,有评价学习机会,拓宽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推理和应用。同时也是照顾到学生的不同差异,努力使评价更加全面、科学和可靠。具体地说,课堂观察包括课下和学生的谈话,课堂上对学生的操作、讨论交流,情绪等的观察,定量考核,则既有对学生口头抢答,操作,书面作业等的纪录,又有对期末测试成绩的统计学上的分析,通过对比差异,从而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实验教学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所产生的影响。   七、实验结果   经过了一个周期的实验研究,从初步的统计情况看,实验班的成绩:如实验技能操作、创新实验报告等都较对照班有一定的差异,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具体的讲,以代表实验班为例,从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来看,两个班在填空题上(此部分内容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的差异不大,但具有一定难度的选择题,则差异显著。如对选择题“当物象不在视野中央,该如何调节玻片标本?”议题的答案,对照班几乎半数出错,而实验班的正确率达到90%以上。试验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更强,准确率更高,如对显微镜从取镜、安装、对光到物象的调处,实验班学生平均用50秒的时间,而对照班平均用62秒的时间。从创新实验报告的情况看,学生实验内容的涉及面广,有创新的比例高,这说明试验班学生在有效策略的指导下,能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互相启发智慧火花,思维灵活,学习效率高。   积极改善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收益远不止此,试验班学生对白色污染现象特别关注,并对今年春节前后家庭使用塑料袋情况已对市内主要超市、冷饮摊点、小吃摊点的塑料袋包装及使用等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对屡禁不止的使用塑料袋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彩色垃圾飘到何处》一文参加了今年的全国第六届《生物与环境科学探索活动》。可见,学生在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合作精神和责任心增强,能够比较主动地关心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三部分 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及结论   这部分首先对本研究的不同结果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然后从理论角度及学科教学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刻地分析,最后结论:生物实验教学能争相促进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并有良好的预后效果。同时也总结了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本课题所构建的演示模仿──引导探究──鼓励创新教学模式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及大纲对实验的不同要求建立起来的,它不仅为某一节实验课地进行提供了基本的进行框架,也初步对创造性地开展试验系列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基本模式,这也是本研究意欲创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