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802农业经济学[专业学位]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转移有什么特点和困难?
【答案】(1)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①以往人口政策的失误
实行计划生育前中国出现两次生育高峰; 实行计划生育后由于适龄生育人口过大及政策落实不够得力,从1982~1996年又出现了第三次人口生育! 旬峰,近些年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有较大降低,但仍偏大。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使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长期处于上升阶段。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劳动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无效劳动时间减少,农业劳动力实际需要量减少; 同时,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劳动者借助于农业机械、电力等,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省了一些劳动力。
③耕地的减少
由于二、三产业、城市化及道路建设等的发展占地,以及对耕地保护不利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量逐年下降,土地对劳动力的吸纳越来越少。
④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二、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不发达,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不足,还不能很好满足需吸纳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的需要。
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村户口的农业劳动力转成拥有城镇户口的市民基本没有可能。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各地政府普遍采用了一些限制政策,使得农村劳动力不能顺畅地进行部门、区域间的转移。
(2)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困难
①从转移地域看,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以就地转移为主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在城乡系统封闭的状况下进行的。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总体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依靠在农村社区内部的就地转移。
②从转移产业看,以第二产业为主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转移到了工业、建筑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 ③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
目前绝大部分转入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
④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在东南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周围的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途径多、速度快; 在小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途径少、速度慢。
2. 何谓农业财政资金? 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与原则是什么?
【答案】(1)农业财政资金的定义
农业财政资金是指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国家农业项目投入的农业资金,也包括用于农业的各种补贴、事业费等支出。
(2)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依据
①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农业生产者的“搭便车”行为,会造成农业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或无效率。由政府财政投资来生产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是一种有效的农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②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农业具有较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产的边际社会收益大于农业生产的边际私人收益。农业生产者按照私人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收益的均衡点来生产,造成实际的农业生产量小于社会最优的农业生产量,形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投资来弥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外部性,给农业生产者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使农业生产量达到社会有效水平。
③农业持续发展需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农业生产高风险与低收益并存。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工农业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下,农业资本大量外流。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必须通过政府财政向农业投资,为农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国际竞争中,需要国家财政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以提高本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本国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原则
①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是指财政部门对农业财政资金支出进行有效配置,使既定的资金产生最大的产出或效益。
农业财政资金监督成本较高,存在财政资金使用的低效或无效。农业财政资金的效率原则要求政府合理使用国家资金。不但农业财政支出讲求经济效率,而且要提高社会资金在农业中的使用效率,保证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②公平原则
政府应统筹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向和数量,协调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政府须了解居民的真实需要,由公众选择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以减少公共产品生产的浪费,避免公共产品分配不公平。此外,公平原则并不是要求对财政资金进行平均分配。
③稳定原则
稳定原则包括:
a. 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本身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率,不能忽高忽低,从而造成农业经济增长的波动;
b. 农业财政资金要成为农业经济波动的稳定器。
单靠市场的力量不能很好地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增长,需要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适度的干预,使分散的微观经济活动收敛于政府宏观经济日标。要通过政府财政收支变化实现农村充分就业,保证农村物价稳定,促进农业稳定增长。
④持续原则
持续原则首先要求农业财政资金投入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资金的使用要考虑到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促进农业增长、培养税源,实现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进而实现农业财政支出的持续增长。
另外,在WTO 的框架下,政府各种农业财政资金的支出还必须遵守WTO 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则和国际惯例。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界定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需要。这种(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门)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不造成环境退化是指希望人类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建立一种非对抗性、破坏性关系; 技术上运用适当是指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并不主要依靠高新技术,而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导向; 经济上可行是指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国家则政难以维持和农民难以承受的局面; 能够被社会接受则是指生态环境变化、技术革新所引起的社会震荡,应当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经济持续性
经济持续性包括产量的持续性、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并与生态持续性紧密联系的。
②社会持续性
a. 社会持续性强调满足人类基本的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
b. 持续农业的主要目标是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以满足社会需求;
c. 社会持续性概念一般都有公平的含义,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