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802农业经济学[专业学位]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界定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需要。这种(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门)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不造成环境退化是指希望人类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建立一种非对抗性、破坏性关系; 技术上运用适当是指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并不主要依靠高新技术,而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导向; 经济上可行是指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国家则政难以维持和农民难以承受的局面; 能够被社会接受则是指生态环境变化、技术革新所引起的社会震荡,应当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经济持续性

经济持续性包括产量的持续性、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并与生态持续性紧密联系的。

②社会持续性

a. 社会持续性强调满足人类基本的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

b. 持续农业的主要目标是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以满足社会需求;

c. 社会持续性概念一般都有公平的含义,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③生态持续性

生态持续性主要关注于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和功能。长期的生态持续性要求维护资源基础的质量,维护其生产能力,尤其是维持土地的产量。生态持续性要求保护自然条件,特别是保护农业自然条件、基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2. 如何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答案】(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一一市场机制

①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要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产品的供给,不仅要不断追加各种要素,更需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只有技术的变革才使得生产曲线不断扩张,同样的投入才能带来更大的产量。

②质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只有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才能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确保农产品良好的销路。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是靠运用先进的技术。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开发,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

③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a. 只有技术的变革,才使得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均衡点不断推移,生产要素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利润水平得到提高;

b. 技术的改进和新技术的采用往往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利润得以增加;

c. 率先采用新技术的农户与企业,往往能获得暂时的超额利润;

d. 在农业不断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情况下,需要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产品的总利润水平。

④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依靠科技进步,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实现以质取胜; 同时使产品成本降低,使产品在价格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

(2)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一一需求机制

①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对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村_、二产业的发展加快,对农产品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优质化、高效化,这就促使有更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②城镇化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a.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这些非农人口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求农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

b. 随着城市工业的崛起,要求农业为其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材料。

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推进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业产业化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④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产品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技术的竞争。

⑤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的技术进步

为了保证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注重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如何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答案】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应做到:

(1)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①硬件建设首先要加快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同时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力争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入户问题”;

②软件建设是指建立内容全面的农业信息Web 数据库。

(2)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①服务主体社会化

要确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的农业信息服务主体构建模式。在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农业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各种经济实体进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采取灵活务实的措施吸引外资、民间资本以及各类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主体的社会化进程。

②服务内容多元化

信息经济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点,因此拓宽农业信息服务范围,为农业提供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元化的信息,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更容易走向商业化。

③服务载体多样化

发展新兴的网络信息服务载体、重视传统的信息服务载体,要利用好现有的广播电视网、乡村黑板报、各类农业报刊等信息服务载体,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播农业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3)完善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

①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

各级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中要退出微观走向宏观,并在宏观领域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服务目标、方针,组织落实信息服务任务,创造良好的信息服务环境,使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②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

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内容广,实施起来综合交叉性强,因而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参与和支持,政府要发挥协调职能,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信息服务的合力。

③发挥政府的人员培训职能

农业信息化人员培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a. 对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

b. 对农村基层政府的干部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

c. 对农民的培训。

④发挥政府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

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一定的政策法规环境。其作用是抑制信息垄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