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27国际政治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日常决策与危机决策

【答案】①“日常决策”是指决策机关通过标准的决策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决策。国家的绝大多数对外决策是属于这种类型。参与这种决策的政府机构可能存在意见冲突,它们通常是按照日常的决策程序进行讨价还价,最终作出决定。②“危机决策”,是指国家在危机时刻进行的特殊决策。这种决策关系重大,但并小常见。危机决策的特点是:a. 出现了具有高度威胁或可能产生高度威胁的情况; b. 形势紧迫,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决策; c. 由范围很小的最高对外决策机构作出决定。

2. 综合国力

【答案】综合国力是指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实力的综合性指标。目前,“综合国力”这种提法还可、能说是一种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的概念。在国际学术界,人们在思考影响权力的因素时,往往比较强调领土与地缘因素、人口因素、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军事能力这五个方面。

3. 世界格局

【答案】世界格局是指大国权力关系互动形成的权力结构。按照现实主义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行为体的行为都是以权力为基础的。这种互动会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大国的权力分布对于国际秩序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大国之间的权力关系,人们通常称之为世界格局。

4. 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

【答案】①国际政治的行为体传统上可以分为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两类。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国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领土、人口、资源和完整的主权(最主要因素)之后,才能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通过在国际体系中发挥作用和影响来实现自己的利益。②非国家行为体是与国家行为体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国家以外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实体,它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5. 第二次科技革命

【答案】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和北美地区,它以电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标志,导致电灯、电报、电话和电动机的出现以及钢铁工业、汽车工业、航空业和大陆铁路、公路交通的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切加速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出现,促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世界市场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而不断扩张。那些

科技革命成果应用较早的少数国家实力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对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优势地位,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整个世界形成了以少数欧洲国家为中心的、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的完整的全球体系,并导致了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殖民地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国际政治现象的出现。

6. 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答案】①行为主义是指谋求使国际关系研究更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方式是通过借用来自于自然科学的更严格、更复杂的途径,以期建立一种累积的知识体系,所用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定量分析、数学模型等,并且使用计算机。所强调的基本原则就是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相一致。其内涵具体说来就是,在分析经验事实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假设或理论,必须要用普遍适用的方法加以检验或证实。行为主义者相信可能存在一种有关国际关系的累积的科学,可以使国际关系研究的复杂性、精确性和简洁性不断得到推进,并且使其预测力和解释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关系学界,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卡尔·多伊奇、辛格和罗西瑙等。②传统主义是指具有较浓厚的道德哲学色彩的一种研究途径,其基本特征是运用思辨式语言和诊释方法进行文献研究,注重演绎推理,倾向于通过历史回溯和案例分析获得经验主义的知识积累,很少或基本小使用定量的方法。英国学派的一些学者是坚持这一研究途径的代表人物,例如赫德利·布尔。

7. 缔造和平

【答案】缔造和平是联合国的强制性行动的一个特定概念。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运用强制性措施,包括使用军事力量,惩罚侵咯者,解决地区冲突和一些国家的内战问题,藉此促进全球秩序的建立。

8. 跨国行为主体

【答案】跨国行为主体是指由两个以上国家的成员组成的、通过自己的对外行为来影响国际政治进程的跨国组织。其组织形式和成员构成是跨国的,更为重要的是,跨国行为主体已经具备了国际行为主体的四个基本特征,在国际事务中能够依据自身的行为能力发挥职能作用。跨国行为主体是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即属于非国家行为主体,但不是所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都是跨国行为主体。

9. 非战公约

【答案】非战公约是指《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自里安一凯洛格公约》或《巴黎非战公约》。公约包括序言和3条正文。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 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 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小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10.默契

【答案】通过默契之所以能够实现国际合作,是因为行为体在互动中除了感受到不同的利益之外,还会感受到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利益,它们在行为中就会自发地追求和维护这样的利益。这样就会形成一种默契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一种稳定的关系,因为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欺骗。但是,只要一方进行欺骗,另一方通常就会立即中比默契。因此从长远来看,行为体要维护共同利益,就必须确保默契关系的存在。一般来说,默契关系总是相对较长期的国际互动而言的。实际上,行为体认识到共同利益并形成默契,也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互动,通过合作——不合作的不断反复,才能够实现。

二、简答题

11.结合现实,思考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与作用。

【答案】尽管主权国家一直是而且将继续是世界政治中的主要行为体,但这类行为体并不是国际关系中的惟一行为体。活跃于世界舞台的还有各种不同的非国家行为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国际组织。广义的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问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此外,非国家行为体还包括国际政治运动、种族集团、宗教组织、政党及其他政治组织,甚至包括个人。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亦发挥着活跃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十分重大的作用

(1)政府间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为表达单个国家的意志或多个国家的集体意志提供了一种手段,而且还对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发挥了重要影响,诸如促进国家间的社会经济的相互依存,解决国家间的冲突等。

(2)与政府间组织相比,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不那么直接,部分原因在于政府没有卷入对它们的支持和管理。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目的是在特定的功能性问题领域促进较大的跨国合作。非政府组织对于单个国家的行为或是国家的集体行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欧洲有个欧洲广播联盟,这个跨国联盟的主要宗旨是维护播音员的个人利益,对国家的国际行为几乎没有影响。但大赦国际却对世界事务有重大影响,它不但影响政府官员的看法,而且影响一般公众的观点。这样的组织,不但影响国家的行为,而且影响到国际政治环境本身。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组织作为世界政治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在很多领域中实际上形成了相互协商与合作的关系。不过,在联合国成立之前,这种关系并没有实现制度化。同非政府组织进行正式协商,这是联合国的创造。在联合国的许多机构中,都建立了进行这种合作的机制。例如,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就有与非政府组织开展咨商的规定。开展咨商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获取专门领域的信息与建议,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使代表国际社会各个活动领域的非政府组织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已与联合国建立正式关系的各类非政府组织共有1672个,涉及了广泛的工作范围。实践表明,国际非政府组织己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压力集团,对于跨国事务正发挥着日益增大的影响。

(3)跨国公司对世界政治的重大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正是日益增长的跨国经济活动的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己有许多社会科学家相信,跨国公司的扩张己开始威胁国家的主权或者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