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27国际政治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权力均衡
【答案】权力均衡是指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按照权力均衡理论的假定,在这样一种格局中,国家之所以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不仅因为权力的不平衡可能威胁各个国家的安全与自主,而且因为这种不平衡可能带来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只有当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均衡的时候,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证。由于国家权力的弱势可能导致侵略,因此防止战争的最佳途径就是防比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取得权力的优势。
2. 民族
【答案】民族是指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行为、生物特征而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多年来,学术界在民族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原因之一就是界定各异。通常来说,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强调的是民族的四个“共同”,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 单一民族国家
【答案】单一民族国家,是指本国居民由一个民族构成的国家,所有公民共享价值、历史、文化、或语言; 不论是继承前帝国、王国的统治范围或者是当代全球化的移民现实来说,少有国家符合此类形。如韩国,日本,冰岛等国是典型的单一民族国家。
4. 文本解构
【答案】文本解构是从根本上动摇被认为是稳定的概念和概念对立。这种稳定性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运用了语言中似乎是客观和自然的对立概念,诸如穷与富、好与坏、对与错等。解构的要点就在于揭露对立术语的寄生关系,并且尝试替换它们。对德里达来说,概念的对立绝不是简单的中立,而是按照等级排列的,两个对立术语中的一个总是对另一个拥有特权。有特权的术语意味着存在、适当、全面、纯粹,而另一个则没有。对此进行解构,就要表明所有的理论和话语都依赖于人造的稳定性。文本解构实际上是一种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揭示隐藏的内在假定和矛盾,并推翻其明显的意义和统一性。
5. 世界体系理论
【答案】世界体系理论是一种以新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的理论,它以批评帝国主义而著名。该理论认为,世界政治是发生于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支配下的世界体系的范围之内。这个世
界体系的一个关键性的结果就是富裕和强大是以贫穷和弱小为代价。对于世界体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来说,社会上的所有大事都必须在世界体系的范围内进行分析。这样的体系有两个主要特征:①体系之内的所有特征都是相互联系的; ②体系之内的所有发展,都可通过内部的事实加以解释。
6. 对内主权
【答案】对内主权是指根布丹的古典界定,即主权是最终和最高的政治权威,它是一种发布公共法则以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的权力。这些法则的运作,是决定性的。按照传统的解释,这种主权是一种绝对的权力,说得确切些,即主权者享有完全的和不受限制的行动自由,不会受到任何政治上和制度上的约束。国家享有主权,就意味着国家垄断着有组织的强制性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社会的公共行为。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绝对的主权者不受任何道德考虑的约束,即主权者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是不公正的。
7. 历史社会学
【答案】历史社会学兴起于18世纪中叶,第一次浪潮大约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同批判理论一样,历史社会学也反对把国家视为世界政治中的某种既定的东西。该学派的主要论题是穿越历史的社会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它关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制度与组织的基础结构。该理论实际上是人们对美国和法国大革命、工业化进程以及民族建设做出的反应。以后,人们对这个理论的兴趣就下降了。第二次浪潮的主要作家,如迈克尔·曼等,其兴趣在于解释基于国内与国际关系的社会的发展。对于历史社会学家来说,人们以为理所当然的结构,实际上是一组复杂的社会过程的产物。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历史社会学家也对新现实主义进行了批判。
8. 国际体制
【答案】国际合作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对行为体的共同利益与决策模式起规范作用所谓国际体制,人们通常都接受斯蒂芬·克拉斯纳的界定,即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
9. 国内流离失所人口
【答案】国内流离失所人口是指因战争、内乱、饥荒而在原籍国流离失所的人。尽管没有离开原来所属的国家,也取得了类似难民的待遇。这些人同难民的相同点在于,他们的离乡背井是因为生命和(或)自由受到威胁,同难民的不同点在于,他们不愿或沛、能跨过国际边界,在法律上,他们仍处于他们自己政府的主权之下,尽管这样的政府不能或不愿保护他们。
10.难民
【答案】“难民”是个源于法语的词汇,本意是指逃到国外以躲避危险和迫害的人。按照联合国的界定,所谓难民,是指那些有正当理由畏惧因种族、宗教、民族、参与某政治团体或政治见解等原因遭到迫害而离开了原籍国,并且因为这种畏惧而不愿接受该国的保护,或那些没有国籍,
离开了他以前的居住国并因此畏惧而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当今国际关系中得到承认的难民,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离开了其原籍国,并受到已签署联合国或其他地区性难民公约的相关国家政府认可的难民; 另一类是联合国难民署根据相关公约认可为难民的人,这后一类难民也被称为“托管难民”。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安全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同学派对安全关系有怎样的不同解释?
【答案】在国际政治中,安全总是一定关系的产物,概括的是国际行为体在安全事务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不同的研究者对安全关系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导致他们形成了不同的安全观念和不同的研究范式。
(1)现实主义安全观
现实主义是安全研究中长期居支配地位的理论范式,其中心是国家怎样使用军事力量,以及国家应怎样应对这种小安全的基本来源。主要观点包括:
①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是安全的指示物。
②主权国家之间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结构性的。
③安全关系就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无政府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本质就是不安全。
④国家最重要的是要在国际体系中保持自己的主权地位。
⑤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权力或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因此,国家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尽可能大地增加自己的能力。
⑥国家为保卫安全是可以采取各种非常措施的,如征用公民的财产。
(2)新现实主义与安全合作
在安全问题上,新现实主义除了具有现实主义的一般观念,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①国家最终所关心的不是权方面是安全,权力只是手段,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小或太大都会有风险;
②国际政治的特征并非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在国家之间是存在着受制于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的;
③国家在合作中最担心的是合作者进行欺骗,以及通过欺骗获得更大的相对收益。
④在国际体系中缺乏信任感,并且充满了误解;
⑤通过合作性政策可以改良“安全困境”,实现安全目标;
⑥改良“安全困境”的途径是寻求一种方法,对国家间的权力斗争施加某种规范性限制,使相关国家组成安全体制。
(3)新自由主义安全观
①更多强调的是跨国的联系,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认为国家间日益发展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使在安全问题上的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
②在一个受到国家权力和不同利益制约的世界里,发展国家间的制度化的合作,可以为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