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27国际政治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对外政策行为

【答案】对外政策行为是指国家为实行这样的对外政策而相互采取的行动就是对外政策行为。国家间缔结联盟,建立或中止外交关系,威胁或实际使用军事力量,实行经济制裁或给予经济优惠,在国际组织中表示赞成或反对等,都是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2. 解决问题理论

【答案】解决问题理论,其要点在于:世界连同组织在其中的社会和权力关系以及制度,都是被该理论所发现的东西,这种客观的东西就是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既定框架。解决问题理论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地处理麻烦根源而使这些权力关系和制度顺利地运作。对这些东西进行反思,正是批判理论的一个出发点。

3. 民主和平论

【答案】民主和平是指民主国家间无战争,有两个主要论点:①一个民主国家决不会(或者说极少)同其他民主国家打仗; ②当民主国家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它们极少威胁要使用暴力,因为这样做是非法的。有关这个理论的讨论,大致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纯学术的,即在理论上这个命题是否能成立,是否能得到检验; 另一个方面是现实性的,即西方国家的安全是否与民主的传播息息相关,是否如某些持“民主和平论”观点的决策者所认为的那样,实现普遍的民主是阻比战争发生的根本途径。这后一个方面,实际上关系到了冷战结束后一些大国所推行的国际安全战略。

4. 霸权稳定轮

【答案】霸权稳定论是指主张国际秩序并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代表人物奥根斯基认为,权力均衡是与战争相联系的,相反,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按照他的观点,在19世纪欧洲持续的和平期间,存在的根本不是权力均衡,而是英国和法国的明显的权力优势。

5. 政治实体

【答案】政治实体,是指在政策或政治领域中通过冲突或合作,谋求实现一定目标的个人或

群体。把这样的界定用到国际关系中,则国际关系行为体就是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政治实体。这种政治实体可能是主权国家,也可能是非国家行为体,诸如国际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种族集团、跨国公司、地方政府、政党甚至个人。

6. 跨国组织

【答案】跨国组织是指有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或个人,依据特定的宗旨和协议组成的组织机构。它们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跨国组织的数量十分庞大,但是并非所有的跨国组织都构成跨国行为主体。例如,一些组织松散、不具备国际行为主体所应有的行为能力和职能作用的国际组织; 一些经济实力微弱、经营不善的跨国公司以及那些不具有固定组织形式或独立自主权的团体、运动和会议等,都不属于跨国行为主体的范畴。也就是说,跨国组织的外延显然大于跨国行为主体。

7. 民族分离主义

【答案】分离主义是指一种目标是从现存的主权国家中分离出一部分领土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思想倾向和社会运动。分离主义的核心推动力一般是来自该国内的某少数族群,并且该族群有自己的集体认同和自己宣称的家国领土。一般是指国内少数族群针对其所在的主权国家的单方面要求分离的行为,其正式表现方式一般是单方面宣布独立(可以是通过在其主导地区的全民公决支持独立的方式或在选举中选出主张分离主义的政府的情况下宣布独立),而其分离成功的标志一般是新政权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正式承认而且成为联合国的正式会员国。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分离主义的要求广泛存在但真正取得最后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

8. 跨国行为主体

【答案】跨国行为主体是指由两个以上国家的成员组成的、通过自己的对外行为来影响国际政治进程的跨国组织。其组织形式和成员构成是跨国的,更为重要的是,跨国行为主体已经具备了国际行为主体的四个基本特征,在国际事务中能够依据自身的行为能力发挥职能作用。跨国行为主体是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即属于非国家行为主体,但不是所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都是跨国行为主体。

9.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国家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一贯性的政治倾向和心理。在国际政治领域,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以对抗为特点的霍布斯文化(无政府的逻辑)、强调竞争的洛克文化和强调合作为特点的康德文化。

10.国际合作

【答案】国际合作是指在国际政治中,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

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阿姆斯特茨认为,全球政治中的国际合作,通常有三个特征:①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是自愿的; ②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诺; ③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老有利的结果。在国际合作中,通常存在某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东西作为基础和保证。国家之间双边或多边的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和文化合作等,在多数情况下会以某种条约或协定的方式加以固定。

二、简答题

11.生态政治有哪些表现?

【答案】生态政治的政府行为反映了一些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强烈的关注,这种行为可大致分为对内对外两个方面。

(1)对内的政府行为,其主要表现是国家开展的打击生态犯罪的斗争。

近年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就提出了反对“生态走私”的问题。“生态走私”,是指从境外非法向俄罗斯境内输入有害的废料,从俄罗斯境内非法地输出稀有的和濒危的动植物,非法输入和输出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和含有此类物质的产品。对于俄当局来说,反对“生态走私”特别要注意非法输出战略性的重要原料,诸如非法越境运输裂变材料、放射性物质和废料、离子辐射源等,因为这类“走私”将对国际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对外的政府行为,其主要表现是国家的外交活动。

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任职期间就曾大力推行所谓的“环境外交”。他责令国务院的所有机构和使馆都要制订计划,将环境问题纳入它们的日程,并改变出访计划,以便将一些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包括在内。按照克里斯托弗的设想,美国的一些主要使馆都将有外交官被指派负责处理涉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且,美国国务院将每年发表一份报告,仿照通常会引起争议的国务院人权报告,列出美国在国际环境方面优先考虑的问题,突出有问题的地区。显然,克里斯托弗把保护环境与维护和平、促进繁荣等传统目标并列为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美国的这种政策变化体现了它的外交战略的一种新动向。

12.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有哪些主要成果?

【答案】在这些努力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对“彻底裁军”目标的替代,也是向这个目标的靠近。其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裁减军备的条约

其中包括《美苏关于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 Ⅱ)和《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 Ⅱ)等。

(2)关于限制核武器空间部署及有关无核区的条约

其中包括《南极条约》、《外层空间条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禁比核武器条约》、《海床条约》、《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东南亚无核区条约》和《非洲无核区条约》等。

(3)限制核武器发展的条约

包括《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