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认同模式
【答案】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模式(sooialidentifioationmodel )指出,社会群体(sooialgronp 的定义应该是拥有共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按照这种概念,群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有直接的关系,这个群体也不必有一个结构。对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人们在回答“我是谁? ”这样一个问题时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的立场来回答,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一种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 )感。
社会认同模式以某些显著的方式改变我们对群体的看法。第一,它认为,群体成员重要的一种分类是根据认知的反应(“我是谁? ”)而不是情感的反应(“我是否喜欢这些人? ”。第二,它认为,这种人对社会类别的自我定位不是一种微弱的联系,而是他们自己心中认为重要的一种群体成员的感觉。第三,它认为,这种对社会类别的认同过程可能产生重要后果。
2. 施拉姆
【答案】威尔伯·施拉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的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是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同时,还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授予第一个传播学博十学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曾任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并先后创办四个传播学研究机构:衣阿华大学舆论调查中心(1934)、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1948、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1955)和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1955)。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3. 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
【答案】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4. 网络虚拟社区
【答案】网络虚拟社区是指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做出,他指出,网络虚拟社区之问的个体存在着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和特点。
5. 死线抽象
【答案】死线抽象是指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把语言死钉在某一抽象水平线上。这条死线可能是一条抽象程度较高的线,如运输工具; 也可能是一条抽象程度较低的线,如波音747。不管是高是低,只要紧盯在一条抽象线,就叫死线抽象。
二、简答题
6. 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有着怎样的推动作用?
【答案】从五次传播革命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来看,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每一次传播革命的爆发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拓了新的空间。而那些没有发生、也不引进传播革命的地方,其人种的生存与发展则受到限制和威胁,甚至面临灭亡和绝种。没搞语言传播革命的尼安德特人就绝种了,而搞了语言传播和文字传播革命却未搞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革命的一些非洲部落的人群,虽未消失,但只停留在蛮荒的原始社会。
(2)但是,就像以往几次传播革命发生过的情形一样,每一次传播革命都不可避免地造成所谓的“信息沟”或“知沟”,形成新的传播或接受信息和知识的不公平,出现精神世界里的“富人”和“穷人”、“富国”和“穷国”。
(3)人类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进步不仅互相促进而且步调一致,在步幅和步频上基本上成正比例关系。
(4)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或国家,不仅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高,而且在竞争中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如语言传播时代的克罗马农人,书写传播时代的古埃及人和希腊人,印刷传播时代的中国,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5)传播卜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文化卜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面前,弱小国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于是,小国文化将首先消融在邻近的发达大国的文化洪流之中,进一步的竞争将会逐步形成几块区域文化。这一切都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创新、引进和运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人类传播活动的研究。否则,国家在全球性的传播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和消极被动的地位,甚至有可能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7. 简述广播媒介的特点。
【答案】广播媒介是指录编、传送和接收声音信息的电子媒介。因此,不要将广播媒介只看作是接收媒介(收音机),它还应包括录编设备(录音机、编辑机、合成机等)和传送媒介(讯号发射机、发射天线等),正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合理分工才共同构成了广播媒介。一般来说,广播媒介的特点为:
(1)它可以真实而逼真地记录、复制和控制人类的声音,使稍纵即逝、过耳不留的声音可以
留存,也可以用或大或小的声音传播;
(2)传播信息迅速及时,有时与事件的发生几乎同步;
(3)传播范围广阔无限,无远不及,无处不在;
(4)声音传播一听就懂,易于沟通,适应了不同文化程度的听众,而不需要像读者那样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
(5)广播媒介既声情并茂、亲切感人,又是个“从不妨碍我们的朋友”。听众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音乐、新闻等,而并不十分影响作为“背景媒介”的广播功能的发挥。
但是,广播媒介也有缺点,其缺点是:过耳不留,稍纵即逝,无法重复,不容细想,受众较为被动。
8.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 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结合实际谈谈其理论的意义。
【答案】(1)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
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卢因在有关改变食品习惯的实验中发现: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把关”概念可以适用于范围广泛的各种传播环境。1947年,在卢因去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群体生活渠道》中,对传播体系中的把关过程作了理论说明,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而言,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方向的贡献。
(2)“把关人”理论的意义
①“把关人”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传播信息因素、传播组织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把关者自身的因素。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③把关人理论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收到的信息和送出去的信息并不是对等的,其差异程度取决于把关人的需要。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三、论述题
9. 论新闻媒体在建构社会公共领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答案】(1)公共领域内涵
公共领域是指一种概念上的、存在于社会中的“空间”,这种空间位于私人生活领域以及倡导自身目标的机构与组织之外,是独立于国家和社会的第三方力量。在这个空间中,导致民意形成的公共联系和公共辩论是存在的,这些又可以导致政治运动和政党的形成,以监督私人利益。公共领域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他认为新闻媒体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中就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现代公共领域内运行机制的共同特点主要包括:
①具有批判的公共性;
②秉承“自治”的精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