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61传播学原理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休眠效应 【答案】又称睡眠者效果,是霍夫兰等提出的一个劝服效果理论。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2. 系统论 【答案】内涵: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但当一个组成整体的系统由于各部分组织欠佳,内部功能相互抵消,就会导致系统的整体效能反而小于各孤立部分效能的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乃是系统论的精髓。一句话概括,就是整体决不等于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3. 微弱效果论 【答案】微弱效果论(1941一1960),霍普·克拉泊称之为“最低效果法则”,赛弗林和坦卡德(1981)称之为“有限效果论”。这类研究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远非“威力无比,不可抗拒”。在媒介和个人行为之间,也不存在魔弹论认为的那种直接的、普遍的、即时的和因与果的关系; 受众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靶子”,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4. 非语言传播 【答案】非语言传播又称“非言语沟通”,是指人类运用非言语符号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基本方式。非语言传播符号可以分为三种形式:①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工整或潦草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 ②体态符号(gesture )。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 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美术和建筑等等。 5. 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 【答案】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6. 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

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 第二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信息接受的真正原动力应该来自接受者本身?

【答案】(1)就信息接受的实质来说,它是以接受者为主体的一种独立的积极主动的接受活动,而不是受外来力量的驱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活动。因此,内发动机的作用应该大于外加动机的作用,并居于一切动机作用的中心地位。

(2)通常,受众的接受动机总是包含着外加动机与内发动机。外加动机是指由接受者以外的重要人物提出来的接受动机,接受信息的动力存在于接受活动之外。典型的外加动机作用是父母、领导、老师或同伴的赏识和指责、肯定和否定。内发动机是指由接受者本人自发产生的接受动机,接受信息的动力隐含在接受活动之中。

(3)外加动机有助于规范受众的接受行为,加快受众的社会化进程。但是,由于内发动机是外加动机的“内化”,所以,外加动机只有“内化”为受众的内发动机才能真正起作用。通俗地说,就是“信息接受的真正原动力应该来自接受者本身”。

8. 简述“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答案】“社会责任论”是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十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西方国家。“社会责任论”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重大修正。“社会责任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它对报刊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它指出:“一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必须与别人的个人权利以及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平衡”,言论自由并不像自由主义理论说的那样,它不是一项绝对的权利。自由必须以责任为前提。因此,报刊在被赋予一定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2)“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的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同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的是公众的自由。实际生活中,报刊拥有了社会给予的自由权利以后,反而损害了公众的利益,这是不能允许的。“社会责任论”认为应当明确提出公众的自由高于媒介的自由,社会必须保护公众“获知的权利”以及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名誉不受损害的权利。

(3)“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它认为,自由作为一种行动的权利,它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没有来自外部的限制和控制; 二要具备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如果缺乏后一个条件而只要求摆脱限制,那只是一种空洞的自由,甚至是对自由的嘲弄。它指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鼓吹的自由概念是消极的自由,即“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或者说是“免于……的自由”; 而“社会责任论”所追求的是积极的自由,即“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或者说是“有做……的自由”。

(4)“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它认为,政府不应当是报刊自由的旁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政府干预

大众传播。施拉姆等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明确地表示这样的观点:“集权主义理论与最近发展的报刊社会责任理论有一些共同之点。_者都同意不能容许报刊降低国家文化。_者也都主张社会固定目标一旦确定,就不允许公众通讯工具不负责仟地阻碍这些目标的完成。”

9. 简述媒介分析的标准。

【答案】对传播媒介的认识和理解,既可以从概念解释、特点分析人手,也可以通过对各种媒介的不同性质的比较分析作出描述。对媒介进行比较分析的尺度和标准共有六种。

(1)时空偏倚

仟何传播媒介都是一种物质实体,因此也必然会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并显示出自身独特的性质。如书籍、杂志、报纸等,都是占有空间的媒介; 广播、电话、对讲机、无线通讯等,都是时间性的媒介。(2)参与程度

受众在传播中不仅有知晓权,还应有参与传播的权利。但是,由于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其被允许受众参与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通常,人际传播的媒介被允许参与的程度最高,其次为组织传播的媒介,参与程度最低的为大众传播的媒介。

(3)传播速度

大众传播事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产业,其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产品是经过许多信息工作者“智化”过的精神产品一一媒介。但是,不同的产品其生产周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媒介在传播信息时速度必然有快有慢。如网络、广播和电视能够迅速及时地传播新近发生的事情,速度最快。

(4)保存时间

传播媒介作为物质实体,在时间的长河中难免要磨损、锈蚀、损坏,于是如何长久地保存它,就成了传播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5)媒介威望

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威望,不只是媒介组织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一般的样子,而是它能将这种威望赋予它所传播或支持的观点、主张以及它所认可或拥护的个人和团体,进而对受众的态度产生某种指向、推动和定势作用。

(6)传播过程

从它的传播过程来看,可以将所有媒介分为三类:制作媒介、传输媒介、接收媒介。传播者可以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及其任务范围,合理而正确地使用这些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