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依赖论

【答案】媒介依赖论的研究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功能,那么社会就可能陷入一种失范状态或隔离状态。

对于这一理论,他们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媒介效果的产生不是因为全能的媒介和信息,而是由于媒介在特定社会中以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求。

(2)媒介效果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受众,取决于特定信息与受众的信仰、情感和行为等关键变量的相关程度,因此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决定了媒介的影响力。

(3)当我们置身于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之中,我们不仅需要依赖媒介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还需要依赖媒介指导我们作出选择和应对,以及帮助我们放松精神、减轻压力。当我们通过媒介来理解社会时,媒介也同时塑造了我们的期望甚至精神。

(4)每个人受媒介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是那些需求更多,因此也更依赖媒介的受众将受到更大的影响。

2. 双重偶然性

【答案】双重偶然性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这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产生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 媒介社会化

【答案】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一些新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式与传统的工具化倾向较重的大众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没有明显的工具化和统一把关的集中表达,是分散的、代表社会的网络型新媒介,此类形式的媒介将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多的“对话”方式。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它允许

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4. 信息爆炸

【答案】信息爆炸既是人们对当代社会大量出现并加速增长的各种信息现象的一种形象化描述,也是人们对信息在单位空间内的急剧增加和剧烈反应可能对媒介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的担忧。信息的骤增和膨胀,“新闻的草率和浅薄,正在腐蚀着阅读它的人们的思想,损害人们持续地思索和专心一致的精神力量,降低人们的欣赏情趣……这种读物只有使人心变得冷酷,使良心失去敏锐的感觉,以至于不再感受到痛苦。”信息爆炸的后果还包括:造成信息泛滥和信息超载、产生信息浪费、引发信息疾病等。

5. 媒介素养(medialieracy )

【答案】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其意义不仅在提升普通公众积极利用媒介的能力,还在于提升受众对媒介讯息的选择、批判、使用能力,使之成为建构健康媒介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媒介素养不仅被视为公众制衡媒介不良表现的力量,而且作为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旨在强化公众的传播权,以及公众对大众传媒在民主机制中发挥正面作用所担负的责任。

二、简答题

6.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案】(1)原因

目前认为,导致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他人、高估自己的倾向。拍洛夫将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总结为以下6种:

①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它使人们自己更具有优越感。他人比自己更轻信大众媒体使人们感觉比较好。

②人们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身边的一切事物,虽然这些事物可能不可预知。人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媒介的影响,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更坦然地生活在一个媒体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

③人们实际上认为自己受到了媒体的影响,但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独立,自我评价更高,更能够控制一切,人们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他人身卜。

④认知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误归结于外界环境,而把别人的失误归结于他们自身。因此人们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信息中的意图,而他人无法做到这一点。

⑤人们的媒体基模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这是一种天真的魔弹论心理,正如前面提到的一直以来人们对媒体的指责一样,这种心理一直存在。

③人们之所以不承认媒体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是因为他们无法认识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者无法对之前的行为做出准确的回忆。因此在对比自己和他人受到的影响时出现偏差。

(2)影响因素①对讯息的评价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人们认为某讯息对自己不利,或者认为受某讯息影响显得自己十分不明智时,他们会不承认讯息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却认为它将对其

他人产生影响。

②社会距离会影响人们判断媒体对他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中的“他人”除了泛指其他人外,也可以指某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研究发现,在人们心目中,“他们”与“人们”的社会距离越远,差异越大,媒体影响的差距也就越大。

③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研究发现,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比他人受到更多教育,在某个问题上知识更为丰富,则第三人效果会更容易出现。

④个人的群体归属也会影响第三人效果。如果个人对某个群体认同度较高,且认为大众媒体对该群体怀有偏见时,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

⑤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第三人效果虽然也存在,但比个体主义文化中的第三人效果要弱。这是因为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会让人认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不大,不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

7. 什么是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夕、“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

【答案】“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是强调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环境的重大影响的三个概念。德国学者诺埃尔. 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的高度普及为特征的现代化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三个:

(1)多数传播媒介的报道内容存在着高度的划一性和类似性,容易在社会上造成“共鸣效果”。

(2)同类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这容易使它们的影响沉淀下来,产生“累积效果”。

(3)大众传播是一种跨阶层、跨群体的传播活动,其信息抵达范围十分广泛,因而具有普遍的影响,产生“遍在效果”。

因此,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8. 简述传播环境的特征。

【答案】传播环境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多种条件和状况的总和,也是一张无形的制控传播效果的网络。其包括以下特征:

(1)无限性

传播环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没有中心也没有边际。传播环境不仅指人类传播的外在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也包括内在心理环境; 不仅指现时传播者编码、传播的多种情况和条件,也包括万里之外受传者接受讯息的环境状况。总之,传播环境无边无际、无微无著、无始无终,具有空间上的无限性。

(2)差异性

传播环境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人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传播环境。各种环境总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合的。传播环境无法拒绝多种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经济条件的介入,这是导致环境千差万别的原因之一。

(3)相关性

作为传播环境,它是传播与环境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传播活动不能凭空地、不需要空间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