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传播学基础及新闻采访与写作(同等学力加试)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发布会
【答案】新闻发布会(NewsReleaseConference ),是各种机构向新闻界发布新闻或介绍情况的一种方式。由各单位新闻发言人主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我国的政府机关和团体,从1983年开始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首先发言,然后回答记者提问。遇有重要外宾访问或举行大型国际会议,接待或举办单位以及有关国家驻所在国的使馆也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会谈内容或会议情况。
2. 出镜记者
【答案】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 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
3. 范长江
【答案】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所著的《中国的西北角》成为反映国内情况影响最大的长篇系列旅途通讯。
4. 新闻策划
【答案】新闻策划是指对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的谋划设计,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片段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以及严密的设计和规则,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串联起来的过程。从方法论意义上讲,新闻策划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新闻传播行为加以谋划,从而使之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它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既不能脱离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凭空产生,也不能排斥主观能动性。有学者认为,新闻策划一语应改为“报道策划”,因为“新闻”是不能被策划的。
5. 反映情况
【答案】反映情况是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广义而言,公开的新闻报道也是反映情况的一种形式。记者因职务的关系,跑的地方多,接触的面广,同上上下下各种人打交道,无疑能比较迅速地掌握较多的新
情况。正因为这样,党中央不仅要求记者搞好公开报道,而且历来重视记者反映情况。
6. 专业记者
【答案】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一般是以两种形式出现的,一种是专门的记者,一种是编采合一的记者。新闻单位之所以设这样那样的专业记者,一是为了使各个领域的采访报道都有专人负责,二是有利于记者积累和掌握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培养记者成为报道某一领域的专家。
7. 提问
【答案】提问,是指记者通过发问和寻求答案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提问质量的优劣、水准的高下,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与写作整体活动的成败。好的提问,或如刀锋剑刃直剖事实真相,或如山泉指路展露采访对象心扉; 而失败的提问,则可能导致记者空手而归,甚至断了与采访对象进行再沟通的路。提问的主要技能与方法可分为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三种形式,还可以分为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两类。提问时要注意做到简洁、具体、深刻、间接、自然、节制。
8. 秘密性观察
【答案】秘密性观察,又称非闯入性秘密观察。记者不公开身份且不让采访对象觉察在暗中观察各种情况,以便取得第一手材料。记者在采用隐匿性观察和秘密性观察两种方式进行观察时,一定要严格地控制在职责范围之内活动,一般不要干涉对方的人身自由,更不要侵犯对方的人身权,以免造成被动,甚至陷入困境。同时,记者也要格外机警,注意自身的安全。
二、简答题
9.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提问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案】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方法灵活多样,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正问
即正面提出问题。正面提问的好处是,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般适用于采访领导同志,采访外宾,或习惯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有交情的朋友。
(2)狈1问
有些问题,对第一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正面提出来,效果往往不好,但可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侧问,迂回,费时费心,但不这样,难以了解到真情。
(3)反问即从逆向提问。这种方式运用得恰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非回答你不可,但要注意提的问题不要引起对方反感。
(4)设问
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启发对方思考,帮助对方回忆。要设问得好,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但在设问时,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诱
使对方按照自己设想的一套去谈。
(5)追问
这是提问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把握事物的矛盾,循着对方谈话的脉络,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但要注意不要把追问变成追逼。
(6)故问
即借别人对某人某事的评价,向采访对象提出来,请采访对象答复。有些问题,记者用自己的口气直截了当地提出,对某些头面人物显得有失礼貌,也缺乏策略,可借他人之口把问题提出来。
(7)激问
就是通常说的激将法,提出带刺激性的问题,激得对方不答便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激问只是在一种很特殊的情况下才用。
10.新闻采访中的资料积累工作,应当从哪些渠道去获得资料来源?
【答案】新闻采访中的资料累积工作应该从下面的渠道获得资料来源:(1)从领导机关和有关主管部门收集资料
采访新闻,必须对政策熟练掌握、对形势准确判断。记者应该经常从各级领导机关和所报道事件的主管单位,收集有关政策法规及基本状况的信息材料和具有权威性的官方统计数据,并进行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这有助于记者从宏观角度总揽全局,提高记者的认识层次和分析判断能力,并使记者真正对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不重视领导机关的意图和精神,在采访报道时往往会抓不住重心; 不清楚政策,采访往往不知从何去看、从何去问。尤其是一些有关政策性的报道中,记者只有从领导机构了解了政策后,才能避免出政策性、方向性的错误。
(2)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中收集资料。
新闻传媒是记者资料积累的又一重要来源。熟悉传媒所报道的信息,不仅是发现新闻线索、丰富知识、成功进行采访的重要保证,而且是记者报道时进行对比或引证的重要依据。过去,许多记者都很注重剪报工作,他们将报刊上有价值的资料留存下来,经过整理后保存备用。
(3)从历史档案和各种书籍中收集资料。
读史可以知今,熟悉历史,有助于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提高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水平。历史档案可以帮助记者用历史的、纵深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从而使采访和报道更加准确和生动。记者在读书时应该随时准备一个小本子,适当地作一些读书笔记,这样摘记获得的资料通常会给记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4)从采访现场收集资料。
记者本人从各种采访现场收集资料,是第一手材料,最生动、新鲜、活泼。任何一次交谈,任何一个见闻,都是从现场收集资料的机会,记者要随时随地做有心人。有时候,采访虽然很成功,但由于时机不适宜,消息暂时不能发表出来,这时就应把采访内容作为资料好好保存下来,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发或是以后用到其他报道中去。每个记者都应该有自己的资料库。只要平时一有所得,就赶紧将它记录下来,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会使文章和报道增色不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