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传播学基础及新闻采访与写作(同等学力加试)之新闻采访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带主观框框调查
【答案】带主观框框调查,是指“背鞋找脚”、“按图索骥”式的调查。这种调查,用事前想好的框框去套实际,合则取,不合则舍,结论不是产生在调查研究的末尾,而是在它的先头。这种调查,和有意弄虚作假在性质上虽有所不同,但它是主观主义作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调查研究的大忌。这种主观主义的求证方法,在有些人看来很省事,其实很有害,因为它不是从事物的总和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结果必然得出歪曲事物本质的结论。同时带主观框框调查,还容易导致这样的后果:“两耳不闻题外事,一心只想塞框框”,看不到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题目会越来越少,思想会越来越狭窄,报道会越来越简单化。如此发展下去,记者会变得懒惰起来,在采访中不动脑筋思考,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
2. 新闻职业道德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又称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或者说,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通过新闻职业特点的体现。一般以“记者守则”、“新闻道德规约”、“记者信条”等形式规定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品格、思想与作风,以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其内容大致有:社会责任、指导思想、品德修养、立场态度、工作作风、社会公德等,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
3. 抽样调查
【答案】抽样调查是指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依据调查的结果对全部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以达到对全部研究对象认识的目的的一种调查方法。这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抽样调查方法在新闻领域的运用,主要目的着眼于调查对象的数量,向受众提供科学的数据。它带来的好处是,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说服力,使新闻报道奉为生命的“客观’夕、“真实”的本质特点得到更好的再现,而且给受众对事物的认识在观念上量化,同时又给决策部门提供了决策的可靠依据。
4. 连线采访
【答案】连线采访,即电话采访,是指记者通过电话这种现代化通信工具,同采访对象对话、了解情况、采访新闻。电话采访由于具有远距离传播性,一般在时间紧迫距离又远的情况下最能发挥优势,不光节省时间,还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在美国,新闻界对电话采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称为“快餐式采访”。与一般的面对面的采访相比,电话采访有着快速、方便、轻松三个优势。
电话采访虽然有着以上优势,但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短处:①由于缺乏像个别访问那样的面对面的“交流”,记者和采访对象间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此同时,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及其谈话的内容,也就难以作出准确的、科学的判断和把握。②由于缺乏像个别访间那样在“通话”时间长短上的自由,因此双力一交谈便难以达到具体、深刻的地步,记者得到的材料往往难免肤浅。③电话传输线路的物理性干扰,尤其是远距离“通话”,难免因噪音干扰,而使信息的传递失真、失误。
5. 新闻线索
【答案】新闻线索又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是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信息,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是新闻采访的方向。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况。
6. 记者知识修养标志
【答案】记者知识修养的标志,主要是指看记者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①博,是新闻工作的需要。记者工作接触面广,各行各业,无所不包; 记者采访的对象,上至国家兀首,下至平民百姓,无所不有; 记者采访的足迹,通都大邑,穷乡僻壤,无所不到; 记者碰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欲要知晓,无所不问。诸如此类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的知识要博,记者应该是“通才”。②至于专,同样是新闻工作的需要。从事哪一方面的采访报道,就应该在哪一方面专深。专和博要统一起来,记者既应是“杂家’夕,又应是“专家”。
7. 旅途通讯
【答案】旅途通讯是指以“记地”为主体,通过记者游览、参观、考察等方式,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编缀成篇的一种通讯。旅途通讯渊源于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学,但与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学相比,其内容更加绚丽多姿,形式更加多样化。旅途通讯不仅包括了旅游通讯,而且包括了非旅游通讯,是兼具写人写事的通讯,是风貌通讯中的一种。今天的旅途通讯突出地体现了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中外文化交流价值和美学价值等五种价值。
8. 记者站
【答案】记者站是指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记者站仅限于依法从事与报社业务范围相一致的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活动,必须由持有《新闻记者证》的记者开展工作。记者站一律不得从事与新闻采访无关的其他活动,不得从事报刊发行、广告、拉赞助及其他形式的经营活动。新闻单位建立地力记者站,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新闻单位同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当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报道当地的重要新闻,开展当地的通讯工作。
二、简答题
9. 新闻采访中运用创新思维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新闻采访中运用创新思维,应当注意以下间题:
(1)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是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是思想认识上的升华。新闻采访中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我们党一贯的新闻采访工作传统的基础上的。因此,不能背离这种优良的传统,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把新时期的采访工作做得更好。例如,我们党的新闻工作所一贯倡导的深入调查、实事求是、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都是今天所仍然需要坚持的。我们所要创新的,是突破那些不适应新时期社会情况的陈规陋习,是突破那些阻碍改革开放的旧观:念旧思想,是以当前新闻工作的特点创造出新的采访技巧和方法。所以,创新与继承二者是不矛盾的,也是不可分割的。
(2)正确处理创新与原的关系
新闻采访,是一项政策性、实践性很强,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人民实际利益的严肃的工作。因此,新闻采访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例如,新闻报道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新闻必须客观、真实、实事求是,新闻要尽可能用事实说话,做到迅速及时等。新闻采访中运用创新思维,也不能背离这些基本原,而是要更加生动、有力地体现这些原。创新可以标新立异,但不能异想天开。新闻采访中的创新思维,正是在维护新闻报道基本原的前提下,不断开拓新天地、新思想,采写出有新的时代特色的好新闻来。
(3)正确处理创新与真实的关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和新闻采访工作的生命。无论新闻采访中怎样创新,绝不能以损害或削弱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为代价。如果那样,创新也就完全失掉意义。新闻采访中,可以想像,可以思索,可以设计多种采访方案和报道计划,但决不能虚构。瞎编乱造,不是新闻,新闻采访的一切思维活动必须在维护新闻报道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取信于民,传媒才有生命力,新闻采访也才能永葆青春,成为推动新闻事业前进的真正动力。
10.人物观察和现场观察各有些什么要求?
【答案】新闻观察活动中,记者所进行的观察,主要是人物观察和现场观察。
(1)人物观察的要求
①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
这就要求记者对被采访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姿态神情、声调举止等外在特征,进行认真的观察。这样,写出的报道才能使人物跃然纸上,以形传神,给受众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同时,还能起到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②要注意观察被采访人物的有个性特征的动作和语言
人物有特点的动作和语言,是许多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观察,有意识地抓住这些动作和语言,并把它呈现出来,不仅能充实、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而且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