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会计学(同等学力加试)之管理会计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成本预测

【答案】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在编制成本预算之前,根据企业的经营总目标和预测期可能发生的各个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确定目标成本,预计成本水平和变动趋势的一种管理活动。

2. 投资回收期

【答案】投资回收期指的是自投资方案实施起,至收回初始投入资本所需的时间,即能够使与此方案相关的累计现金流入量等于累计现金流出量的时间。

3. 半变动成本

【答案】半变动成本属于混合成本,此类成本的特征是通常有个基数部分,它不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体现着固定成本性态;但在基数部分以上则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呈比例变化,又呈现变动成本性态。企业的公用事业费,如电费、水费、电话费等均属于半变动成本。

4. 预计资产负债表法

【答案】预计资产负债表法是指通过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来预计预测期资产、负债和留用利润,从而测算外部资金需用量的一种方法。

5. 风险价值可计量假设

【答案】风险价值可计量假设,是指所有的不确定性决策都可以转化为风险性决策,不仅风险具有价值,而且风险价值可以计量。

二、简答题

6. 公司持有现金资产的优缺点是什么? 公司如何加速现金的周转?

【答案】(1)企业持有现金资产的优点:

①可以保持正常的生产销售周转。销售产品得到的收入往往不能马上收到现金,而采购原材料、支付工资等则需要现金支持,为了进一步的生产交易需要一定的现金余额。所以,基于这种企业购、产、销行为需要的现金,就是交易动机要求的现金持有。

②银行为企业提供服务时,往往需要企业在银行中保留存款余额来补偿服务费用。同时,银行贷给企业款项也需要企业在银行中有存款以保证银行的资金安全。这种出于银行要求而保留在企业银行账户中的存款就是补偿动机要求的现金持有。

③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经常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经营条件的好坏。为了应付一些突发事件和偶然情况,企业必须持有一定的现金余额来保证生产经营的安全顺利进行。

④企业在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基础上,还希望有一些回报率较高的投资机会,此时也需要企业持有现金。

(2)企业持有现金资产的缺点:

现金资产持有量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过多或是过少都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企业持有现金资产过多,会増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增加企业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减少企业运用这些现金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或是投资获利的机会,影响企业的利润;相反,现金资产不足,表明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也会影响企业的经营。

因此,合理配置短期资产需要量在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企业在一定的生产周期内所需的比较合理的现金资产占用量,应是既能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需要,又无积压和浪费的占用量。

(3)加速现金周转的方式:

①现金流动同步化

提高预测和管理能力,使现金流入和流出能够合理配合,实现同步化的理想效果。现金流动同步化的实现可以使企业的现金余额减少到最小,从而减少持有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②合理估计“浮存”

所谓“浮存”,是指企业账簿中的现金余额与银行记录中的现金余额的差。为了保证企业的安全运转,财务人员应正确判断企业的现金持有情况,避免出现商估或低估企业现金余额的错误。

③加速应收账款收现

企业应该从各个方面努力加速应收账款的收现,比如开户银行的选择、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等,并适当采用一些加速收款技术,例如集中银行、锁箱系统、在线支付或自动转账系统等。

7. 试说明经济订购批量确认的基本原理。

【答案】(1)所谓订购批量,是指每次订购货物(材料、商品等)的数量。在某种存货全年需求量已定的情况下,降低订购批量,必然增加订货批次。一方面,使存货的储存成本(变动储存成本)随平均储存量的下降而下降;另一方面,使订货成本(变动订货成本)随订购批次的增加而增加。反之,减少订购批次必然要增加订购批量,在减少订货成本的同时储存成本将会增加。可见,存货决策的目的,就是确定使这两种成本合计数最低时的订购批量,即经济订购批量。

(2)用数学公式及图形表示如下:

A —某种存货全看需要量;

Q —订购批量;

A/Q—订购批次;

P —每批订货成本;

C —单位存货年储存成本;

T —年成本合计(年订购成本和年储存成本的合计);

由于年成本合计等于年订货成本与年储存成本之和,因此有

年订货成本、年储存成本及年成本合计的图形,如图所示。

由于T (年成本合计)是一条凹形曲线,当其一阶导数为零时,其值最低。经济订购批量Q4就是使年成本合计T 取最小值时的订购量。

8. 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可以分为哪几个步骤?

【答案】(1)在“决策相关性”这个理论基点上,作业成本计算法,可以归纳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因此,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就是要把资源耗费价值予以分解并分配给作业,再将各作业汇集的价值分配给最终产品或服务。

(2)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①确认作业中心,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作业中心。

这一步骤只是价值归集过程。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价值归集的方向受两方面的限制:一是资源种类;二是作业中心种类。在实务操作中,对某制造中心的每一作业中心都按资源类别设立资源库,把该制造中心所耗资源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中去。

②确认作业,将作业中心汇集的各资源耗费价值予以分解并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中。

在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A. 成本动因的选择不必求全,但应该找到最重要的、与主要成本花费相关的关键因子。

B. 成本动因的选择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并注意与传统成本核算系统相结合。

C. 作业分类的确认。可以把作业分为三大类:不增值作业;专属作业;共同消耗作业。

D. 设置资源库,归集资源消耗价值。

③将各作业成本库价值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成本计算单,计算完工产品成本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一样,我们为制造中心投产的每一种(或批)产品设立成本计算单。在每一张成本计算单中我们还应按该产品生产所涉及的作业种类开立作业成本项目。这样,该成本计算步骤就是要把各作业成本库的价值结转到各产品成本计算单上,这一步骤反映的作业成本计算规则是: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耗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