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999影视理论专硕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密尔顿(JohnMilton )
【答案】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 , 1608-1647)是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其出版自由思想从18世纪起受到重视,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指出君主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废黯甚至处死滥用职权的暴君。
2. NorthChinaDailyNews (《字林西报》)
【答案】《字林西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7月1日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来,是一份综合性日报,重视新闻报道工作,曾一度独享刊登路透社电讯的特权,重视言论。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宫,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很大。
3. 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
【答案】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4. 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 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此倾向小是以说教而以“报道事实’夕、“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
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5. 转移法
【答案】转移法是指将某一令人尊敬事物的权威、认可和威信转移到另一事物卜,以使后者更可让人接受。转移法通过联系过程起作用,但不同于“牵连犯罪”,而更像“牵连赏识”。传播者的目标是将某种观念、产品或事业与人们赞赏的东西联系起来。很多广告主要采用转移法技巧。
二、简答题
6. 简述集合行为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机制。
【答案】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集合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②与人类正常的、有理性的传播行为相比,集合行为具有非理性的特点。
(2)举例说明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a. 暗示是指一种传播方式,即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十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不,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其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b. 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中的球迷暴动、印度尼西亚发生的迫害华人事件,就是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机制发生作用的典型事例。
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a ,模仿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集合行为中的模仿主要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心理学认为,这种模仿与人的安全(或防卫)本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但是,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所带来的结果又可能最不安全,例如在电影院失火的场合,一个人向出口跑去,全体观众跟着蜂拥而上造成出口堵塞所带来的危险要比冷静应对大得多。
b. 在其他类型的集合行为中,非理性模仿的发生基于另一些原理,如“匿名性”原理。例如,研究表明,“打砸抢”分子中不少人是平时循规蹈矩的正常人,他们之所以会做出越轨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其淹没在人群之中,这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会使其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的冲动的行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