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学既理学

【答案】“经学既理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持有的基本观点。“理学”即新儒学。南宋以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学派,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顾炎武提出“经学既理学”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

2. 经之以五事

【答案】经之以五事是指孙子用五种标准政治、天时、地势、将领和制度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孙子兵法·计》篇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因而掌握战争之规律是其首要任务。他又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条件:

①道是指战争的正义性和人心的向背等;

②天是指自然气候条件;

③地是指自然地理条件;

④将是指将帅的指挥才能;

⑤法是指军法军纪和组织编制等。

“道”处于五事之首,尤其重要,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原则。

3. 人副天数

【答案】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的学说之一,在《春秋繁露》中存在一卷《人副天数》。他认为,人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皆是天之副本。他指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好比是天的投影,人的形体、身躯和脏腑皆是模仿天的产物(头如天圆、耳目如日月、鼻日如风气、骨节合天数、大骨节合月数、五脏对应五行、四肢犹如四季、眨眼犹如昼夜),因而天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和根据。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论。

4. 一阴一阳之谓道

【答案】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指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的相反相成、相互推移,是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易传》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生化过程中,一切生化过程都是由阴阳二气的交合变化引发的,因此都有规律可寻,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自汉代以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①西汉京房用“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来解释;

②晋韩康伯主张“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

③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释“道”以阴阳为“气”;

④朱熹则认为:“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⑤张载则用气化过程来解释“道”。

5. 三民主义

【答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提倡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靴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实现民主政治,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它希望解决的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三民主义奠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存在着历史局限,表现为缺乏明确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6.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7. 卮言

【答案】“卮言”语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卮言”具体是指无主观成见而能随时变化之言; 是没有固定解释的模糊之言; 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言; 卮言是酒后圆滑清谈之言。

8. 太极图说

【答案】《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二、简答题

9. 反者道之动

【答案】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关于“道”的运动特征的思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老子认为道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表现了他辩证法思想的一大特征在老子那里,“道”不仅是创生万物的本源,而且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在老子看来,从“道”到万物的生化就意味着“道”的运动。“道”创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最终还要复归于“道”。这是一个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

(1)“反”的含义

①相反

“道”之动向自己的反面转化。“道”生万物的过程即由无限落实到有限、从没有形质转化到有形质,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

②反复

“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道”生万物,但万物最后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反复的运动。

在“相反”和“反复”之间,老子显然更重视“反复”。

(2)“道”的运动变化

①“道”广大无边,万物均由“道”而生(“大”);

②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逝”);

③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越来越远(“远”),远到极处,物极必反,万物又回到了“道”的本根(“反”);

④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3)“反者道之动”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的思想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它不但决定了老子整个思想的基调,而且成了他观察纷纭的现象世界和处理人生问题、政治问题的法宝。

(4)老子以“反者道之动”思想观察现象世界所获得的洞见

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一切事物均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无论天地也好,人也好,现象的世界都像那飘风骤雨一样瞬间万变,没有什么能够持久长存。

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变动的前提就是事物之间有区别、有对立。在经验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③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事物的对立面经常相互转化。本源之“道”能够从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再从有形质恢复到无形质,充分说明对立面相转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规律。

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脚下。

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老子对“道体”和各种具体的事物均抱有一种相当深邃的辩证观念。他不但认识到事物之间充满各种各样的相对性,而且还发现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的辩证观念对后来的许多学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0.什么是“四几”?

【答案】“四几”即“气形光声”方以智坚持气一元论的观点,他用“四几”的概念来说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