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目录

2016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一) . .... 2

2016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二) . .. 14

2016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三) . .. 25

2016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四) . .. 37

2016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五) . .. 48

一、名词解释

1. 图腾崇拜

【答案】“图腾崇拜”是指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关系的崇拜行为,主要标识于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是对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腾崇拜现象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

2. 慧能

【答案】慧能是佛教禅宗祖师。他俗姓卢氏,是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慧能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世称禅宗六祖,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二圣人”慧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禅宗于此时为最盛。他代表作品有《六祖坛经》、《金刚经义》,其思想包含的哲理和智慧,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答案】“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出自战国孟柯的《孟子·公孙丑上》,是指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即羞耻心是义的开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孟子认为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义是人本来就所具有的。

4.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

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6. 尚贤·尚同

【答案】“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7. 周敦颐

【答案】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太极图说》、《易通》等。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有:“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和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周敦颐提出“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周敦颐认为“诚”是万物性命的本原,并作用于万物终始的全过程中。“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是这种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8. 晏婴论和与同

【答案】晏婴论和与同是指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晏婴提出的“去同取和”的观点。在与齐景公的一次对话中,齐候认为臣子梁丘据与他之间是“和”的关系,晏婴则认为只能称作是“同的关系”。晏婴先以调羹、音乐作比,后就君臣关系指出:国君认为可以的,臣下禁言不可以,能使可以更加完备;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谓之和。而梁丘据是这样的: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就好像用水来调和水,琴瑟总弹一个调子,是谓同而非和。晏子认为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各种力量只有并存共处,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才能够实现和谐。

二、简答题

9. 何谓“三性”、“三无性”?

【答案】“二性”、“二无性”是佛教唯识学派的重要的概念。唯识学派认为世间万法,都有二自性,也都有二无性。“三无性”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三自性”的思想,两者的意义是相同的。

(1)“三性”又称“三自性”指“依他起自性”、“遍计执自性”、“圆成实自性”。

①“遍计执性”是指人们用名言概念普遍地计较、执着客观世界为实,被认为是谬误。

②“依他起自性”是指依他众缘而得起的一切现象的自性。

③“圆成实自性”是指一切现象既无“人我”又无“法我”从而显示出真假实性,取得所谓最真实最圆满的认识。

(2)“三无性”也称“三无自性”是相对于“三性”而言。

①“相无性”是指宇宙万有,无非全是一时组合的假相,依假相,立假名。在一切假名、幻相巨执着计较,假名幻相本无自性。

②“生无性”是指依他起之法,是因托缘而生,随着因缘的聚散而灭,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③“胜义无性”。所谓胜义,就是真如。真如有其本体,但它的体相是空的,所以AEI 胜义无性。

10.道学在南宋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在北宋时期,道学主要继承了明道的“识仁”、“体仁”之学,以谢良佐和杨时为主要代表。

他们集中注意于体验未发、反身格物、识仁等问题上; 在功夫论上,强调直觉和反观内省。谢良佐以生释仁、以觉言仁; 杨时也提倡身体心验,李侗则强调“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作何气象”用反身而诚代表格物。到了张九成时期,道学甚至趋向于禅学化。朱熹将其扭转为重视客观性、知识性的路向,把内向的体验转为哲学辨析,形成r 南宋道学发展的基调。

11.陈亮与朱熹王霸之辨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王霸义利之辨是个非常古老的问题。孟子就曾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划分王道和霸道的依据是德和力。朱熹继承了这一传统,侧重于从道德动机上来判定王霸之别,主张“正心诚意”的内圣工夫。而陈亮治学具有务实之风,他注重实际的社会效果,倡言事功,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所以引起了朱熹的不满,双方就土霸问题展开了辩论。

(1)朱熹的观点

朱熹认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得到了尧舜禹等圣王相传的“道心”心术纯正,所以整个世界是“天理流行”因而其政治为“王道政治”; 而汉唐的君主是追求个人的私欲,因此是霸道政治。他甚至说秦汉以后的帝王,尽管他们都有显赫的功业,和三代的王道政治“或不能无暗合之时”然而究其根本用心,则全在利欲上。

(2)陈亮的观点

陈亮坚决反对这种说法,并用历史事实来反驳朱熹的观点。历史上的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实行王道的圣人,他们的王道其实也有通过征伐等霸道手段来实现的,因此王道和霸道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汉唐君主所推行的霸道,则能禁暴除乱,其本心也是出于对天下百姓的“恻隐之心”他们也是没有一念不在人民身上的。因此他们的用心也可以比得上三代的帝王。他们有着阔大的本领,因此“其国与天地并立,人物赖以生息”。

(3)两者的区别

_人的着眼点并不相同。朱熹是站在道德理想主义的角度,主张道要高于事功,道尊于势,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所以朱熹严辨义利和王霸。朱熹的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对十批判社会历史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