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共湖南省委党校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答案】“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费的言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已经是一个为理学家所认可的观点,它指出:人在道德实践中,要用理性(天理)来规范、控制人的感性欲望。李费对此就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表明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吃好吃的穿好看的是人的本性,这样就打破了天理和人欲的界限,他主张解放人性,公然对理学进行抨击。他甚至肯定贪欲和权势欲,认为人们追求升官发财是自然合理的,总之,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各从其所好,各骋其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的社会。可以看出,李赞确有提倡个性解放的倾向。

2. 格物穷理

【答案】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一个主张,意思是格物首先要解除外物,其次还要穷究事物之理,到至极处。格物的内容包括自然界、社会界,乃至个人的身心、性情。但是在朱熹那里,格物主要还是指研读经典,从事道德实践,即其终极目的是要明善,也就是使人明白什么是道德上的应当。在朱熹看来,人心是认知主体,外物是客体。穷理就是要对外物之理进行考察,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的知识扩充的过程。总的来说,朱熹的格物穷理思想,虽然侧重于身心性情的修养省察,但是也很注重对外界事物的考察。他虽然承认人具有天赋的道德法则,但是认为只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这些道德法则在心中才能慢慢彰显出来。

3. 史墨论“物生有两”

【答案】史墨论“物生有两”是指晋国哲学家史墨认为事物皆存在相反、相成两个方面。春秋时晋国史官史墨在评论鲁国季氏赶走鲁昭公之事时指出:“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史墨从具体事物中认识到“物生有两”的矛盾,分析了鲁君与季氏君臣关系发生变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认识到在生长发展过程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都存在两个对立面。矛盾的对立面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主一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通过斗争来实现相互转化的关系。

4. 思孟“五行”

【答案】思孟“五行”是指思孟学派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加以评述,荀子批评子思、孟柯“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1973年,人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发现一篇被定名为《五行》的古佚书。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一篇

《五行》。至此,五行才被明确为仁、义、礼、智、圣。

5. 心即理(陆九渊)

【答案】“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 “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

6. 良知

【答案】“良知”原出《孟子》,是指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各明辨是非的知觉,只须依“良知”而行,自然合乎道德规范。每个人内心都是道德标准、善行范式的,知识后天受到人情世事蒙蔽。因而从实然的角度看,它就是不存在。他认为致良知是圣人之事,愚夫愚妇不可为。要求人反求自心,消除人欲,以求与万物一体,并主张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7. 求放心

【答案】求放心是指把放失的良心再找回来,恢复心中的善性,由孟子提出。孟子在《告子上》中指出虽然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但它在人心中并不牢固,如果不对其加以保养,很有可能丧失,这称为“放心”。人们丢失了鸡犬还知道去找,可悲的是“有放心而不知求”因而孟子提出“求放心”。“求放心”的过程是“学问之道”即求仁为善之道。显然,孟子说学问之道只是“求放心”是由于考虑到人难免会出现道德失误,而正是“求放心”才可以使道德修养得以继续进行。

8. 正名

【答案】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二、简答题

9. 朱熹的理气先后思想是什么?

【答案】在朱熹那里,理气是不离不杂的关系,在理气的先后问题上,他想表达的是理在逻辑上的优先性。朱熹说“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就是此思想的极端表达,而不是指理时间上在先,理可以产生气。

(1)理为形而上者,气为形而下者

朱熹哲学中,理包括个方面,即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和自然界事物的规律、规则,这两者都是统一的理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同表现形式。朱熹把作为事物所以然的理或者道看成形而上

者,而把具体的器物看成形而下的存在。在理气关系上,朱熹同样把理看成形而上者的“生物之本”而气则是形而下的“生物之器”。

(2)不离不杂

具体的事物一定由理和气这两者构成,二者是不能分开各在一处的。在朱熹看来,理气二者在重要性上又有所不同,理是本质,对事物具有决定作用,理具有独立性,他用“不离不杂”来表示理气的这种关系。

朱熹一方面肯定“气以成形,理亦附焉”坚持理气不可分开,各在一处; 另一方面,在谈到理气的先后时候,又坚持“有此理,方有此气”也就是“理在事先”或“理在事上”。这是与朱熹的形上、形下的区分相联系的。朱熹承认在具体事物的构成上理气不可分先后,但是从逻辑的重要性上说,也须说“理在气先”这是要肯定道德之理的绝对性和优先性。

但是,他过于强调了理的优先性,有时候会让人误解为此先后关系是时间上的先后。所以当门人怀疑理气不可分先后的时候,他除了强调理的逻辑在先以外,只说“只不可说,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

10.简答“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该句话出自于王夫之的《老子衍》。

(1)翻译

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都要归结于事物内在的两个相对立的方面。

(2)含义

王夫之在事物变化发展动力的问题上坚持内因沦。“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表明王夫之的矛盾观,强调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其矛盾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①他认为,矛盾是统一共存的、是不断运动的、是相互转化的。

②王夫之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分一为二”的以及“合二为一”的道理。他认为,矛盾双方是事物内在的两个对立面,是事物的组成部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用。

③王夫之主张善用矛盾的斗争规律。他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矛盾的斗争过程,也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必经之路。

④王夫之还正确地阐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矛盾的转化观展现事物内部矛盾分析要结合动态、联系、全面的观念去看待。

11.简述惠施“合同异”的思想。

【答案】(1)惠施与“历物十事”惠施是先秦名辩思潮中“合同异”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历物十事”主要论述了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强调异同的相对性。

(2)“小同异”和“大同异”

①来源

惠施“历物之意”的第五个命题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惠施认为同异分为“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