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念三千

【答案】“一念三千”是指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出于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是天台宗的根本理境和重要理论之一。一念三千说明了心性与事物的关系,一念,是指现前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 三千,是指一切万法。一念介尔之心,自然具足性理的三千诸法和事造的三千诸法,所以叫做“一念三千”。

2. 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答案】“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费的言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已经是一个为理学家所认可的观点,它指出:人在道德实践中,要用理性(天理)来规范、控制人的感性欲望。李费对此就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表明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吃好吃的穿好看的是人的本性,这样就打破了天理和人欲的界限,他主张解放人性,公然对理学进行抨击。他甚至肯定贪欲和权势欲,认为人们追求升官发财是自然合理的,总之,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各从其所好,各骋其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的社会。可以看出,李赞确有提倡个性解放的倾向。

3. 以太

【答案】“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摄像的一种物质,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 康有为以“以太”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为不忍人之心; 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

4. “天道自然”

【答案】“天道自然”是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意即自然界的运动、发生以及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进行的,不受外力支配。该思想源自先秦道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庄子也讲“天道”是“无为”的。王充继承并发展了先秦以来天道自然的思想,结合元气论,明确提出“天道自然”的命题。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也。”他认为天是自然之天,万物自然而生,天道自然而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偶自生”。天道自然思想在王充之后得以进‘步的发展,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的命题,宋以后的一些哲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天道自然传统。

5. 大共名与大别名

【答案】大共名与大别名是荀子对概念的大小和基本种属关系作出的分类。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后期墨家概念分类的思想,认为既然事物的类有大小、种属的关系,那么概念也应该有大小和

种属的关系。荀子将概念的基本种属关系分为两级:高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共名”; 低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别名”。但这两级的区别是相对的。因为“共”上还有“共”可以一直推到最高最普遍的类概念——“大共名”。同样,“别”下也还有“别”事物的一个大类的名称叫做“大别名”。“大共名”为遍举,是从逻辑综合的角度而言的; “大别名”为偏举,是从逻辑分析的角度而言的。

6. 罢黝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罢黔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向汉武帝谏言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他指出,《春秋》要求大一统,但现在百家都有各自的要旨,并相互参差抵悟,这就使得统治者无法完成统一。另一方面,如果法令制度经常变更,臣下和人民可能会不知所守。因而只要是不在礼、乐、射、御、书、数之内,不属于孔子学说的言论,就应当将其兴起的根源杜绝,使得他们不能与儒家争道。这样天下就有了一致的条例准则与明晰的法令,人们便会知所从。此后,在学术与仕进方面,儒家被定为一尊。最初,独尊儒术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和稳定国家的作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白成为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工具,严重禁锢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7. 元气

【答案】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

①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为混沌未分的实体。《鹃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东汉王充《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②是指人世间吉祥之气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王正则元气和顺”

③是指人身之中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

8. 质与力

【答案】质与力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提出的哲学范畴。“质”指物质,“力”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严复认为,宇宙之间充满了物质性的最小微粒质点。质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即表现为力。质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严复由此进一步论证宇宙演化的形式,即质点通过物质间的吸引力相互凝聚形成物体,为“翁以聚质”; 物质在凝聚过程中,耗散热、声、光、动等能量,称“辟以散力”。宇宙万物的演化,均受“质力相推”法则支配。严复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用物质与运动的统一解释宇宙自身之演化,对于近代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二、简答题

9.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答案】在个人精神境界上,程颐和程颖格物穷理追求的是“乐天知命”的和乐境界和圣贤气象。前者偏重于理性的追求与满足,后者则偏重于仁者“与物同体”境界的体验。

(1)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程颗主张天地万物与己一体,己无分别。“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莫非己也”表明天地万物即是一个“大我”“我”有宏大宽阔又有平等齐一的宇宙包容气象,在这种高瞻远瞩、平等齐一的心灵体验中,激发出极大的快乐。在这样的开放心态中,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忧愁苦虑来束心缚体。

(2)仁心

“与物同体”之心即仁心。仁心有一股超世脱俗、博爱至命的伟大力量,有股至大至刚至直的浩然之气,一切外在的功名声色比起它来只是渺小、卑弱。以本心真我立定生命的价值,以不被私欲所动的精神自得其乐,就是最大的自由。他识仁尽性,浑然与物同体,理与己一,相忘乎道理。

10.颜元“习行”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习行”是中国清初颜元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他把求学问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力一法总结为不断实学、实习、实行。强调在习行上做功夫,由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1)颜元将格物解释成“犯手实做其事”强调实践的重要,反对反观内心或者是悬空求理的格物方式。

(2)颜元反对“全体大用”的空头理论,认为那种境界很高,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只需要精通六艺中的一艺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全体大用”。

(3)颜元反对将著书立说和读书作为认识的主要内容。反对把读书当做获得知识的手段,更反对读书就是获得了真理的观点。

总而言之,颜元的“习行”就是要提倡人们躬行实践,并从中获取认识。反映了明末清初由虚返实思潮的兴起。但是,颜元过分注重实行而否定读书穷理,具有了反智主义的倾向,这一点是有偏颇的。

11.简述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

【答案】(1)来源

程颐在回答杨时对《西铭》的怀疑时,提出了“理一分殊”的概念。杨时认为,张载在《西铭》中表达的思想有体而无用,容易和墨家的兼爱混淆。但程颐说:“西铭理一而分殊,墨氏兼爱而无分。”意即张载《西铭》和墨家兼爱是不同的,“理一”是指万物一体,而这并不排除个人承担不同的社会义务,普遍的道德原理与具体的道德规范是相统一的。

(2)朱熹对该看法的继承

理一分殊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讲,比如性理、伦理、物理等方面,这构成了朱熹方法论的一个中心。朱熹用这一模式来处理很多问题,包括其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和工夫论也与此理论有关系。

①从人与物都是由乾、坤二气所生成的角度来看,人、物皆然,而因为每个人的血缘关系及自己的社会关系各有不同,所以每个人所承担的社会义务自然不同,这就是分殊。

朱熹还用一理和万物的关系来表达这种思想,他说:“自下推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下去,只是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物物各有理,总只是一个理。”同时朱熹还经常用“月印万川”的比喻来说明一理和万物的关系。这就使万理归于一理之统摄。但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