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哲学(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张伪法

【答案】三张伪法是指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的伪法,即旧天师道的戒律、教义、道术等。南北朝初年,天师道不为政府所容,陷入困境。一些道教学者便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最有名的当属寇谦之。

①首先,他认为要“以礼度为首”用儒家礼法来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其戒律; ②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③此外,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经过“废三张伪法”的整治活动,旧天师道在各方面得到改造,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开始占据正统宗教的地位。

2. 《崇有论》

【答案】《崇有论》是西晋儒家学者裴颁的论著。该书“文辞精富,为世名论”系统的批判了玄学。裴颁编著《崇有论》的目的就是批判何、王的“贵无论”排斥世俗所崇尚的虚无之理。根据《崇有论》的观点,一切事物的起源都是它们自己生出来的,“无”不过是“有”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己。他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论证了决定“有”的是其他的“有”而不是“无”。最后他在批判“贵无论”之后,又指出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因此他认为崇尚虚无、强调“无为”是无益的。

3. 古文经学

【答案】古文经学是经学学派之一,同今文经学相对。汉朝学者传习的经书,许多都是用“隶书”书写的,称为今文经。后来一些被埋藏的儒家经书被陆续发现,它们是用先秦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因此称为叫古文经。训释、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古文经学重小学、明古训。由于古文经学在民间流传,因此一般把经传作为历史研究。古文经学家尊周公为先圣,尊孔子为先师,古文经学家认为孔子主张从周复礼。东汉以来,古文经学日渐抬头,出现了贾逵、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家。清代,乾嘉学者治经追踪郑玄、许慎,精通小学,详究名物故训,号为“汉学”。近世如章炳麟、刘师培均属于古文经学一派。

4. 四法界

【答案】四法界是指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宗把法界分为这四种。①“事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色心诸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

②“理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色心等量,虽有差别,而体性为一,同于一理。也即是无差别性的宇宙真理。

③“理事无碍法界”是指实相之理因事而显,千差万别的事物由得理而存,理事交融,互为依缘而不为障碍。

④“事事无碍法界”是说一切有分齐的事法,表面上虽有差别,但从一心所显这个角度看,性质为一,故能称性通融一一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四法界代表了对世界的不同的层次的认识。华严宗认为,前三种都是凡夫的认识,后一种属于佛智,即只有事事无碍法界,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

5. 重玄

【答案】“重玄”是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人的一股哲学思潮,注重玄理思辨。“重玄”思想上承先秦老庄道家思想,后启郭象《庄子注》哲学思考,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应用。其涵盖范围广,但外延都有其理论依据,不可混作一体。

6. 《老子》论有无

【答案】《老子》论有无是指《老子》这一哲学体系中的有无观。《老子》中言:“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指天地未分时一的原始物质存在的总体,是“有”即存在。道生一,即“有”生于“无”实际上“道”与“无”同义,两者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和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上的“绝对”。《老子》又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认为“有”之所以能为利,是因为存在“无”。“有”、“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

7.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8.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二、简答题

9. 何谓“静因之道”?

【答案】(1)出处

一般认为,战国时齐翟下学士最早提出了“静因之道”“静因之道”最早见于《管子·心术上》:“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2)含义

①“静”是指一种主观精神状态。

a. 要做到“无知”也就是对人或物不抱有任何成见;

b. 要做到“去欲”意即抛弃主观的喜好与厌恶;

c. 要求做到不急不躁,安静自得,不能先于物而动。

②“因”是指去掉主观成见,遵循事物的真实面目去认识事物。

③《管子》主张,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要抛弃主观的好恶,依据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认识一定要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他称这种认识方法为“静因之道”。

(3)作用

“静因之道”既是翟下学士所提倡的一种认识理论与方法,又是一种统治术。它建议君主恬愉无为,静观群臣的变化与动作,以驾驭政局。君主不可轻易发表见解,也不要显示自己的爱好、能力与欲求,把事情交给臣下,随后依据臣下的办事能力给予赏罚以及确定名分,从而实现以静制动的目的。君主“不言”、“无为”而因臣下之力使之自为,这就是“静因之道”。

10.谈谈庄子“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论。

【答案】(1)以明静之心去观照

庄子在《齐物论》中主张“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反对师心自用,批评人们因固执地坚持一偏之见而带来的各种纷争。“莫若以明”意即不如以明静之心去观照。他指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人们坚持偏见和小成,靠浮华的言辞去辩说,因此遮蔽大道,儒墨两家的争论在于此。庄子提出“明”的认知方法,意即彼此都要跳出各自的藩篱,消除己见,以客观平常的心来理解对方。

(2)把握“道枢”、“天钧”

庄子还指出更为根本的体认绝对真理的方法一一把握“道枢”、“天钧”。庄子认为,是非类似彼此,都是同时并存、相待而生的。统合是非彼此的枢纽就是天地自然大道。“莫若以明”就是听任于超越客观的“天”、“道”也是指庄子所说的“和以天倪”、“休乎天钧”任物之自然,则万物自是其是,自可其可,而诸家“物论”的是非可以休矣。庄子反对人们各执一偏,以其所是而非人之所是,主张从道的角度来观察物之所可与所然,把人从自我所固执的遮蔽状态中解放出来。在这里,“莫若以明”类似于“去蔽”。

(3)缘督以为经

庄子并非“不可知论”者,他肯定言、知、闻、见和它们的作用,但宇宙间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以个体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是不可取的。在“知”的方法论上,庄子主张学习养生的“缘督以为经”即遵循中虚之常道,顺任自然之至理。以此方式来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