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鲁东大学人文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传统农业类型。
【答案】(1)传统农业的概念
传统农业是指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传统农业主要分为牧场农业、雨养农业及灌溉农业。
(2)传统农业类型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业四种类型。
①旱作农业
旱作农业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地区。它包括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地带,印度南部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区。该类型农作物中,小麦占重要地位,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麦、大豆、甜薯、马铃薯。
②水稻农业
水稻是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它喜高温潮湿。经过改良,它也可以扩大到暖温带和温带,只要有充足的水源就可以种植并获得高产。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
③地中海农业
地中海农业是在地中海气候这一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农业类型。地中海气候位于温带大陆西岸,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这里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旱的旱作农业气候有明显不同。地中海气候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美国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
地中海农业区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
④游牧业
游牧业是在干旱地区放养食草动物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它分布于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这些地区地面植被极其稀疏,多是些草本植物和矮灌木,比较好的地方则是成片的草原。目前在欧、亚、非三洲,条件比较好的草原多已开垦为农田种植谷物,不好的草原和进行耕作风险大的地方,则用于放牧。
2.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特点。
【答案】(1)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
①世界商品贸易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②劳务、货币、金融、技术、信息等世界市场发展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发达的世界体系。 ③产业资本国际化有了长足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
(2)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经济全球化过程在地区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在全球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占份额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3)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国际水平分工占有主导地位,打破了自然条件的局限,形成了高度发展的全球分工体系。 (4)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了以亚太、西欧为中心的多极化格局。亚太、西欧地区一体化组织不断扩大,一体化程度提高,拉美、非洲一体化也有较大的发展。
3. 导致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请举例分析。
【答案】导致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如下:
(1)移民
宗教范围扩展的一个明显途径是通过移民实现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表现在地面的宗教景观上,也反映在宗教信仰者的行为规范与宗教意识中,当某种宗教信仰者从一地迁向另一地,必然将他们的信仰带到新的地方。基督教移民使世界宗教地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欧洲人的迁移己使基督教范围比2000年前扩大了许多倍。特别是近数百年基督教的扩大,导致佛教和伊斯兰教信徒向新的地方移民,这些移民多是流动性的游牧民,他们被迫进入亚洲或非洲的山区、沙漠。
(2)传抪
在各种宗教传播形式中,宗教传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通过这种形式进行宗教传播,除受政治、自然等因素影响,也与种族意识以及宗教观念、宗教仪式的简单或复杂、组织形式是否灵活等有关。在传怖这种宗教传播形式中还可以表现为两种情况:
①交流和转教
交流与转教也是宗教传播中的常见形式,依靠这种形式扩展信仰范围的往往与两种宗教的联系程度有关,尤其对两种文明程度差异较大的团体,处于较低文明进程的团体往往向更高的文明转化,最初是物质交流,随后信仰的交融变得更为重要。印度宗教与文化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中国儒学的发展与周围国家的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都是较典型的实例。
②有组织的传教
世界性宗教往往发展不同的机构,根据它们自己的组织形式来完成宗教使命,进行传教活动。基督教有一种高度组织化的传教活动,在最初几个世纪内,罗马天主教会就直接从事传教活动,将其北方人民纳入教会,并统治他们的领地。那时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就如同后来一样是在特定的宗教律令指导下进行的。由于这样的传教活动,基督教信徒不断增加,基督教盛行地区也不断扩展。
(3)领土竞争
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时,往往会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伊斯兰教创立后,一系列的宗教战争不但将伊斯兰教信仰带到各地,而且对亚、非等洲的历史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4)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
几种宗教交织分布在一个地区,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大致有下面几种,即和平共处、竞争和排斥,宗教之间表现在空间的相互关系,也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宗教的传播。具体情况如下:
①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表示两种观念的平等,并带有相互尊重。
②竞争
宗教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种宗教都处于不稳定状态。
③排斥
宗教间的排斥是宗教间相互关系的最普遍形式。
4. 简述逆城市化。
【答案】(1)逆城市化的概念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
,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2)逆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
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②形成阶段
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③发展阶段
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
④成熟阶段
郊区的自命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二、论述题
5.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的原因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以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用领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