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鲁东大学地理学综合之人文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自从两方下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下业社会的转变,传统的下业化发展战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中叶,不少发展中国家纷纷仿效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实行经济赶超战略,结果多数国家不但没有实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反而陷入了包括人口膨胀、资源减少、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的困境中。

2. 地理学动态观察世界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地理学动态观察世界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1)地方的综合

地方是研究过程和现象之间复杂关系的天然实验室。地理学长期的传统是试图了解小同过程和现象如何在各区域和地方间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如何赋予地方以独特的性质。

(2)地方之间的相互依赖

地方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内部现象和过程,也依靠来自别处的人流、物流和思想流,从而导致地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了解这些流及其对各地方的影响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焦点。

(3)尺度间的相互依赖性

地理学关注空间和时间两种尺度,重视从全球到地方的空间尺度。改变分析的空间尺度能深入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了解这些过程和现象在不同尺度上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某现象变化的尺度,能提供认识其形成机理、过程和性质的重要线索。

3. 简述赫特纳、拉采尔、弗里德曼的主要学术观点。

【答案】(1)赫特纳的主要学术观点

赫特纳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的地理学方法论著作有《地理学:

,叙述了地理学的历史、性质、任务、研究方法、概念和思想的构成、地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图和图片、文字表达以及地理学教育,系统地阐明地理学理论,还著有(区域地理学基础)等。

(2)拉采尔的主要学术观点

拉采尔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其主要成就有:

①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

②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主要著作《人类地理学》中,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

生理、心理以及人类分布、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进程; 在所著《政治地理学》中,把国家比做生命有机体,认为向邻国扩张领土是其生存的基本法则。

(3)弗里德曼的主要学术观点

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美国经济学家,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

4. 影响语言传播的主要因素。

【答案】(1)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来对语言扩散施加影响的,表现为在自然地理条件良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好,而在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差。

(2)社会人文因素影响

语言既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个人现象,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本质特点在于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因此语言的扩散与传播在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行政区划的影响

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一行政区内,不仅要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一致,而且往往要求使用语言上的统一,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所使用的共同语言。

②经济条件的影响

不同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小,语言的差别就会越来越大,往往造成地域方言的形成,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就越频繁,其语言对外的影响也越大。

③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是语言的载体,语言的传播扩散是通过人的交谈、移动完成的,没有人口移动,在通讯条件比较落后的时代,语言的传播扩散儿乎无法实现。移民作为人口迁移的一种方式,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发展。如果外地的移民较当地的土著居民有较优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同时迁移时间又较集中,那么移民所带来的语言就有可能取代当地土著居民的语言。

二、论述题

5. 以你熟悉的城市为例,说明其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主要途径。

【答案】以武汉市为例

(1)武汉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

①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a.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b. 城市化滞后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滞后,不仅影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而且加剧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扭曲。

②城郊小城镇规模偏小,档次不高

武汉城市化发展缓慢,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缺乏中等规模的小城镇,难以形成与主城区相对应的人口和产业规模,导致主城区产业难以向小城镇疏散。武汉市小城镇不仅规模偏小,而且

,的低级阶段,大量基础建设标准低,缺乏特色,不少小城镇处于沿路一字拉开式的”马路经济,

设施达不到合理规模,各项服务水平较低,致使小城镇难以吸引人口与产业的快速集聚。

③主城区人口布局有待完善。

主城区人口密度偏高,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污染加剧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

④产业同构情况突出,未形成互补型的结构优势

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城镇体系缺乏科学规划,功能布局不合理。主城中各区之间未形成互补型的产业分工体系,缺乏关联度强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没有大规模强有力的产业链作支撑,作为主城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不强。小城镇各自为政,缺乏从全市角度和长远角度出发考虑产业布局和发展,相互之间未形成有机联系的合理功能分工,产业同构情况严重。大量小规模重复建设产生了资源浪费、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市场恶性竞争、污染环境等问题,致使小城镇之间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土地集约使用等方面比较效益不明显,影响集聚效益的发挥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

(2)武汉城市化解决的主要途径

①尊重规律,积极稳妥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市情和未来城郊农村人口转移趋势。

②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放开城乡要素市场,塑造各类城镇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

③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结合城郊各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优势,区别制定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扶持,梯度推进。

④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注重与经济社会进步、农村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6. 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答案】在乡村聚落的分类中最常见的是按形态分类。具体如下:

(1)一般类型的乡村

①密集型农村聚落(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户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毫无条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发展缺乏指导,大方块形团聚状。

②分散型农村聚落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如山区,相对集中,特殊出现独家村,形成排列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