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交通大学地理学综合之人文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各自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分支学科、
【答案】(1)自然地理学
①研究对象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②主要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海洋地理学、疾病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等。
(2)人文地理学
①研究对象
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②主要分支学科
人文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3)经济地理学
①研究对象
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②主要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有:通论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等)
2. 结合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谈谈你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解。
【答案】(1)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旅游开发会对旅游目的地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产生影响。
①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旅游业以其特殊的产业性质,对多种经济部门、旅游者以及旅游开发商产生影响。旅游开发在不同的地区所需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外汇收入,改善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
②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独立、冲突和共生的关系。旅游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推动力,也促进了人文资源的传承和推广。同时旅游的进程中,外来文化也会对当地的社会进化进程产生深远
影响。
③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旅游业对旅游目的的社会带来影响的表现在价值观、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宗教、语言、健康等方面的变化。其中,旅游地的居民态度、旅游者的示范效应、社会道德、宗教、语言、健康对旅游业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
④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旅游是引起文化移植的一个方面,各种文化的碰撞引起文化的变更和交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其成功受时间和空间交流、游客、文化的影响。
(2)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认识
①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及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保护已开发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开发行为。
②旅游所具有的两重性决定了旅游业更应该考虑可持续发展。
a. 旅游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 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建设可持续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特别是在那些小岛屿和环境敏感地区,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关系。
③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建议
a. 发展生态旅游,建立人与自然关系多方面协调的旅游模式
生态旅游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旅游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态旅游通过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领域中的最佳选择; 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生态旅游在保护旅游资源及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民众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规范道德和行为等方面具有比其他旅游形式更突出的作用。
b. 宣传旅游地的区域文化与自然资源相结合,建立一条资源互补的旅游产业价值链。
旅游产品的规划要遵循地区特色为主、其他产业辅助发展的原则,为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可持续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可以在民族特色文化上新增旅游质量和价值。
3. 简述旅游资源的特征。
【答案】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和永续性等特点。
(1)多样性
多样性表现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 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 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
(2)独特性
独特性表现在,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
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3)变异性
变异性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
(4)永续性
永续性表现在,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利用和不断再生的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资源本身是旅游者带不走的,旅游者带走的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感受。只要保护得当,大多数旅游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某些旅游资源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再生。
4. 简述地理物象的二种距离。
【答案】(1)地理物象
,是人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2)地理物象的三种距离
①物理距离,表示人们与某地理事物间隔的实际长度。
②时间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的时间。
③价格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要的费用。
由于人们在环境中认识客观距离时受到主观因素(对区域的熟悉程度、年龄对距离估计的影响等)、刺激因素(路线转变、环境地物等)以及主观因素与刺激因素相互作用因素(刺激吸引力、距离联通、情感牵涉、乡土观念等)的影响产生认知距离,认知距离往往夸大或缩小了相应的客观距离。认知距离一般同里程、耗时和花费三个要素呈现正相关关系,由于认知距离不同,地理物象的清晰程度也存在着差异。
二、论述题
5. 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答案】(1)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导致这种人口分布格局的原因如下:
①自然原因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②社会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