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佳木斯大学学科教学(地理)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两者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案】(1)人地关系
①人地关系概念
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人文地理学将人地关系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问互感互动的关系。
②人地关系基本内涵
a. 人地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
b. 人地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c. 人地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
(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指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所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系统。 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基本内涵
a.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系统;
b.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c.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
d. 人地关系系统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2. 简述地理物象的二种距离。
【答案】(1)地理物象
,是人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2)地理物象的三种距离
①物理距离,表示人们与某地理事物间隔的实际长度。
②时间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的时间。
③价格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要的费用。
由于人们在环境中认识客观距离时受到主观因素(对区域的熟悉程度、年龄对距离估计的影响等)、刺激因素(路线转变、环境地物等)以及主观因素与刺激因素相互作用因素(刺激吸引力、距离联通、情感牵涉、乡土观念等)的影响产生认知距离,认知距离往往夸大或缩小了相应的客观距离。认知距离一般同里程、耗时和花费三个要素呈现正相关关系,由于认知距离不同,地理
物象的清晰程度也存在着差异。
3. 简述旅游资源的特征。
【答案】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和永续性等特点。
(1)多样性
多样性表现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 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 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
(2)独特性
独特性表现在,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3)变异性
变异性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
(4)永续性
永续性表现在,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利用和不断再生的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资源本身是旅游者带不走的,旅游者带走的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感受。只要保护得当,大多数旅游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某些旅游资源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再生。
4. 简述不同哲学力一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力一法产生的影响。
【答案】(1)经验主义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①受研究者主观影响很大(行为、能力)。
②带有局限性与片面性。
(2)实证主义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a. 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b. 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
c. 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论。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味着空间分析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
②负面影响
a. 经济决定论的倾向;
b. 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 c. 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
(3)人本主义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忽视人这个主体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
倾向。
(4)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①从结构的整体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能看出。
②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
二、论述题
5.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试举例说明。
【答案】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因为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一加速或延缓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例如,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例如,汤恩比有关亚非地带人们在冰河结束后的5条出路。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不同地区具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各自的生产发展方向不同。例如,在生产发展早期阶段,人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地理环境的无数变化和等机构成不同,使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人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例如,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产生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着环境,创造出更为进步的文化,文化景观就是人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社会活动的结晶。
6. 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答案】(1)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导致这种人口分布格局的原因如下:
①自然原因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②社会经济原因
a. 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