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电视实务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指新闻在发生之前无预示迹象,临时突然发生,时间极为紧迫或稍纵即逝的新闻,诸如各种天灾人祸都属此列。有的文论将突发新闻称为动态新闻。国外的电视新闻界对于动态新闻最为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认为这类新闻是最能发挥记者智慧、展示电视传播实力、扩大影响的新闻。
【答案】
2. 交叉采访
【答案】交叉采访是指在同一时间采访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新闻。要求记者要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最有效地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各种采访条件,抓住机会,有条不紊地完成采访任务。这种采访可以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3. 空白
【答案】空白,是一切平面造型作品中的特殊因素,‘自是指画面中处于背景位置、实体对象之间的单一色调的空隙。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落在清晰范围之外,失去了原有实体形态的天空、大地、水面及一切景物,由于其色调的单一,都可视之为“空白”。空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画面内各个实体因素之间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空白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物思想动态和意境的描绘,给物体带来动向、动势,使画面充满可感的情绪。
4. 声画合一
【答案】声画合一是指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结合形式。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和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性。声画合一有两种形式:①画内声画合一。这一形式主要表现为画面物象及其声音的合一。②画外声画合一。这一形式适合于报道内容严肃、节奏缓慢的新闻。
5. 新闻事业
【答案】新闻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事业是指一种以新闻为中心的、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活动,包括新闻业务、新闻经营管理和新闻教育、研究事业。狭义的新闻事业是指各种新闻媒介的总称,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厂、新闻图片社及其出版物。
二、简答题
6.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在采访中善于倾听的能力?
【答案】在采访中培养记者善于倾听的能力应该做到:
(1)倾听与提问、观察相结合。
在采访中,记者不要轻易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免破坏谈话气氛,中断采访对象思路。但这并非意味着只听不说,任凭采访对象谈下去,而是要在不破坏谈话气氛的前提下,适时提问,引导采访对象说得更清晰、更有条理、更有价值,让采访活动向纵深发展。
同时,在倾听采访对象的过程中,不仅要一边听一边问,还要善于观察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眼神乃至一举一动,揣摸采访对象心理,让采访向深层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因为采访对象本身对情况掌握不全面、不可靠,或是出于某种原因告诉你被夸大或缩小的事实,此时记者如果只见不想,不观察,则很难保证材料的真实、准确、可靠。
(2)把倾听与分析判断结合起来。
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作长时间谈话,他并不能随时告知记者,哪些事有新闻价值,哪些没有,只有靠记者自己开动脑筋,分析判断,抓住要害,及时记忆。很多时候采访对象出于种种原因,捍造假消息,或者只吐露一部分而不肯示其全貌。凡是不真实的消息,在理性上必然存在有破绽,记者必须通过分析判断,及时抓住破绽,深入追问,一旦自作聪明的造假者谎言被戳穿,往往“溃不成军”,记者尽可以抓住时机长驱直入,挖掘出事实真相。这样,记者不但掌握了新闻事实,还同时掌握了采访对象对此事的态度,以及所持态度的原因,为一篇材料翔实、内容丰满的报道打下了好基础。有时某些所谓爆炸新闻本身就是个大骗局,只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帮助记者揭穿骗局。
(3)把倾听与记录结合起来。
在实践上应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面记录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反应,本来就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同时记者的记忆力,一心二用的能力和捕捉重点的能力也各自不同,所以记者应该充分把握自己与采访对象的特点,用自己最擅长而采访对象又最适应的方式去进行采访活动。
7. 举例说明一些新闻作品写得不好,是新闻采访不成功造成的。
【答案】文学家靠形象感人,哲学家靠理论服人,记者靠传播事实说服、打动、启发人。记者是和事实打交道的。记者发现事实、弄清事实、反映事实,这就决定记者要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在新闻采访上下功夫,为写好新闻报道打好坚实的基础。不少新闻作品之所以失败,其根本的原因是采访造成的。
(1)新闻作品中信息量少。新闻活动实际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新闻现象主要是一种传播正确、和谐和有效的信息的艺术。”当然,新闻并不等于信息,但新闻必须以传播客观世界最新变化的信息为主要特征。一些记者由于在报道过程中,没有采访或只进行肤浅的采访,造成新闻作品信息含量很少,显得十分单薄。如有的记者根本不出席会议,或即使出席会议,事先也不解背景材料,在会场上也不认真听、不仔细看、不动脑筋,写报道只把时间、地点、出席人物、会议
主题罗列出来就完事。这样当然无法写出有大量新信息的会议新闻。
(2)新闻作品中材料一般,很零乱,缺乏有机组织和一个突出的中心。其主要的原因,是采访不成功。记者缺乏全局观念,
没有对事物有一个透彻深入的解,不能把握新闻事实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因而报道停留在表面上。
(3)报道片面、不真实。原因是记者在采访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采访不深不透。新闻失实存在两种J 清况,一种是无意失实,一种是有意失实。有意失实是记者思想作风上的问题,而造成更为大量存在的无意失实的原因,采访环节上出差错是主要因素。如采访中不认真解情况,偏听偏信,采访的面不广,只解到片面情况,采访作风不深入,只看到表面而被假象所迷惑等等。
(4)有的新闻报道只有观点和结果,缺乏中间那部分让人信服的、活生生的发展变化的事实材料,作品显得平淡、干巴、无力。其原因就在于记者满足于现成的或易于获得的材料,而没有深入采访和细致采访。
(5)新闻报道中套话、空话、大话太多。原因也是采访不仔细。记者采访不细致,得到的材料不多,没有生动感人的素材,只好拿一些人云亦云的话来滥竿充数,抓不住具有新闻价值的细节,只好去搞概念游戏,说空话,堆概念。
8. 电视新闻连续报道有什么特点?
【答案】(1)电视新闻“连续报道”的定义
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类报道中的各个独立报道因素联结紧密,常常互为因果关系。由于它所具有的连续性,使报道内容更能突出事件实质,形成舆论力量,引起广泛关注。连续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保证报道深度的重要形式之一。
(2)电视新闻“连续报道”的特点
①报道连续及时,吸引力大。
连续性为报道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了化整为零的方便,记者不必等待事情的结局,就可以沿事物的发展进程随采随报,有效地保证了信息传播的时效。由于随采随报,报道呈现出事件阶段的不完整性,因而形成悬念,引起人们究其事情底蕴的向往,使节目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②报道连续紧凑,报道与分析相间,舆论力量集中,震慑力强。
连续报道对新闻事件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客观记录,具有很高的透明度,有关言论、思想都可以在报道过程中得到反映,从而加深了报道本身的力度,使之产生扶正压邪的震动、慑服力量。
③报道的事件因果连续,从多角度综合事因,信息量大,事件本质易于突出。
由于连续报道是报道发展着的事态,而这种发展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使得报道旱现多角度的变异性和随意性。这种无法预料的不稳定状态,往往使连续报道具有很大的信息量,在大量的前因后果的信息对比映衬下,事情的本质可以得到充分揭示,从而使人们获得信息需求与理念追寻的双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