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实务测试之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2. 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指新闻在发生之前无预示迹象,临时突然发生,时间极为紧迫或稍纵即逝的新闻,诸如各种天灾人祸都属此列。有的文论将突发新闻称为动态新闻。国外的电视新闻界对于动态新闻最为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认为这类新闻是最能发挥记者智慧、展示电视传播实力、扩大影响的新闻。

【答案】

3. 特写

【答案】特写是指拍摄距离变化会形成各类“景别”的具体内容,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也包括一部分近景。特写的功能是选择与放大。特写有多种,其作用都是通过细节去揭示事物的面貌,去发掘事物的本质。特写还可以弥补新闻消息一般不太涉及的“心理情绪”这一内容的传播,使人们在接受基本信息的同时,感受特写细节所传递的无言的感情信息。特写画面内容单一、易懂,画面的时间长度有2秒钟即可。

4. 同期声

【答案】同期声是指记者随同画面一起在现场摄录下的声音,它包括现场的采访声和背景环境里的各种声音。运用同期声,已经是电视新闻界一个不可缺少的共用操作手段。特别是在“纪实性手法”流行之后,大量地运用现场纪实的手法,获得现场真实的、未经剪辑的画面和未经处理的同期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5.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答案】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直接进入画面(即新闻现场),对发展中的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评论,或对有关新闻人物进行访

问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的最大特色是从采访开始到结束,采访者(记者)和被采访者的一切活动均在新闻现场,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

二、简答题

6. 简述深度报道的渊源、概念及优势。

【答案】(1)深度报道的渊源

深度报道这一体裁形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世界继续动荡不安,此起彼伏的战争、核军备竞赛、股市起落、黑人民权运动等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事件,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②报纸为了对抗电子新闻竞争被迫寻找新的出路。报纸只有充实版面内容,开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才有可能胜过广播和电视的挑战。当报纸摆脱了纯新闻的“幼稚”,显出一些“高深”时,广播、电视又步其后尘紧追不舍,也开始制作深度节目。报纸与电子媒介这样几经较量,终于逐步孕育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2)深度报道的概念

①深度报道是对新闻事件中的“五个W 和一个H' ,等新闻要素作立体的、全方位的反映,不仅仅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和预测,达到“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明明日的意义来”的传播目的。

②深度报道的“深度,,,是一种全方位的,蕴涵着事与理的思辨“深度,,,绝非是一般性的背景介绍、分析和解释。

③深度报道这一形式,是在报业与电子新闻业的抗衡中交替运用而产生的,深度报道进入电视新闻后,同样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3)深度报道的优势

①事与理的有机结合,教化作用生动、深刻。

深度报道并非既“长”又“深”,关键是事与理的有机结合,结合得好,“短”也未必就“浅”。这一认识,对电视的深度报道尤为重要。

②时间、空间跨度大,涉及面宽,能满足人们对于多个信息进行对比、综合的欲求。

深度报道一般都涉及各个时间与空间,将今日、昨日的事情联成一条线,供人们从对比中加深认知的深度,深度报道这一优势,是一般消息所没有的。

③报道的多侧面、多角度要求,为报道本身的结合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能够充分发挥编采人员的智能。深度报道在报道主线上的人或事的同时,为了介绍背景或深化解释,必然会涉及旁人旁事,这些“旁人旁事”作为“参照系”,不必与主线上的人与事有直接的内在联系。“旁人旁事”选择的自由度,为展示记者编辑们广博的知识创造了最佳条件。

7. 举例说明受众心理对新闻采访工作的影响。

【答案】受众的心理特征对新闻采访工作的影响极为重要,主要表现为:

(1)求新是受众的共同心理。马达把读者看报的共同心理归之为四个字:喜新厌旧。越是新

鲜的东西,受众就越感兴趣。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要千方百计去获取最新的信息,在内容或报道角度的选择上都要新颖,出奇制胜。

(2)求益、求近也是受众心理的特征。求近心理反映在地域和心理上的接近两个方面。一般人总是对自己身边的事情更加关注,地域卜的接近有助于心理卜的接近,心理卜的接近也可打破地域卜的限制。记者在采访的同时,应时常考虑到满足受众求益、求近的心理。

(3)求真、求快的受众心理,也应当引起记者的注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受众对一切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现实生活中,有时真相常常被假相所蒙蔽。这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人为的蒙骗在作怪。记者要注意的就是拨开迷雾、去伪存真,挖掘出事件的本来面目,以高尚的品质和采访技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4)求美是现代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又一心理需求。它要求新闻报道语言美、标题美、文字美、图像美,特别是新闻所表达的思想要美。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审美学与新闻学的交界之处出现了融合,于是有了新闻美学的出现。新闻美学是新闻欣赏中特殊的感受或感受的和谐,它强调的是一种欣赏或接受,需要新闻传播在求通的基础上,能给予受众美的享受,也就是“传必求美”。它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美学素质,同时又能对新闻媒介的美学特征和受众的审美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尊重受众“美”的需要,塑造出更多有高度美感的新闻作品。

8.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人际间心理沟通的艺术?

【答案】之所以说新闻采访是人际间心理沟通的艺术,是因为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而交往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外在体现。

(1)从新闻采访的本质看,它的社会意义就是交往,采访是记者通过各种方式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这种活动必然要融入人际交往之中。新闻工作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这主要表现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活动方式上。新闻采访是以传播为目的,自身又是传播的一种方式。新闻采访比其他任何工作都更依赖交往,它通过交往来获取信息,再借助传播媒介,以特殊的交往方式把信息传播出去。

(2)从新闻采访的特性看,新闻采访要求采访到可供报道的新闻,而这些新闻是要通过记者的交往来获得的。作为记者的社会活动,是在新闻领域内为完成新闻业务工作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有着明显的二重性,即:“活动内容的新闻性与活动形式的交往性。”(3)新闻交往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

①新闻交往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要写出新闻作品。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是围绕着记者所需的而采访对象又有的信息进行的。当记者发现采访对象没有自己所需的信息时,会适时中止这种交往。由此可见,完全是新闻采访的目的,把记者与采访对象联系到了一起。新闻采访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并弄清事实的真相,这一鲜明而特殊的目的贯穿于交往的全过程之中。

②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的复杂性,是其他任何交往所不能比拟的。新闻采访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记者所面对的采访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涉及的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