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求利原则是市场的基本原则。“利”代表的是物质利益,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人类就无法生存,更无法从事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就无从谈起。但是,它仅仅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人除了物质的需求之外,还有精神需求。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片面追求感官享受的物性世界。人在虚浮的现实世界中,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迷失自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行为主体为了满足自我感官欲望,疯狂地搜刮、追逐财富,甚至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使整个社会充满不信任、不和谐,这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紧张,或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究其原因,从伦理学的视角观之,行为主体的伦理限度被突破,被践踏是根本原因所在。它导致社会伦理败坏,道德沦丧。一个没有了耻辱感的民族,一个伦理道德崩溃了的民族,一个没有伦理限度的民族,即使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造成暂时的泡沫式强大,它也不可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置于不败之地。设若如此,它的最终衰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构筑与维系中华民族的伦理限度是当下中国价值建构的首要任务。
当今的中国,已进入了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一种与国家形态相对应的社会形态,表明一种文明化、世俗化、与私人和独立经济以及社会民主相联系的社会存在。市民社会的构建也需要伦理道德的维系,更需要伦理限度的规约。伦理限度的价值旨趣和最终归宿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立足制度伦理的视域,探究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伦理限度,追溯社会伦理道德沦丧的根源,从而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以约束行为主体的行为,化育主体美德,培育市民精神,建构和谐社会。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了何为市场经济中行为主体的伦理限度。笔者先从制度伦理与伦理限度的辩析关系入手,通过对伦理、限度、伦理限度、制度、制度伦理与底线理论等概念的厘清与澄明及相互比较,回答了什么是伦理限度。进而分析伦理限度何以可能,论述其存在的内在根据和理由,以及它的内容和特征。其中,伦理限度的的有效性特征是其得以成立的根据和前提,有效性贯通伦理限度的始终。紧接着回归现实,从行为主体的道德缺失的现实场域出发,立足当下的道德场景和个体身份的现实转变之需要,进一步阐述了行为主体的伦理限度的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笔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笔者立足制度伦理的视域,构建行为主体的伦理限度。笔者分别从市场伦理经济的伦理限度之类别、层次和制度伦理之原则与功能等四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自己独有的见解和主张,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制度伦理的研究内容,拓展其研究视野,同时为伦理限度确定合法性原则和实效与可操作性。紧接着在第三章,追溯了市场经济中行为主体伦理限度被突破之根源及其影响。笔者认为行为主体伦理限度突破的根源有四:一是伦理限度突破之根源;二是制度缺乏或制度监管不力;三是社会分配不合理;四是西方消费文化的腐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其对经济、政治、生态的破坏性及危害性,进而提出规约行为主体的伦理限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四章探讨了如何规约行为主体的伦理限度,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笔者从道德心理、传统文化、人性能力、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运用西方调节学派的理论与观点,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站在消费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立场,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措施,以构建和维系市场经济的伦理限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制度伦理,伦理限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