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866新闻传播实务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进一步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方面大力提倡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比实绩的好作风,优先选用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好干部,树立一批好典型; 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决不能让实干的老实人吃亏,更不能让夸夸其谈、弄虚作假的人有市场、得好处。相反,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造成的后果,分别给予批评、通报、调整岗位,甚至降职、免职、撤职的处分。在选人用人上要更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顺应民意。这样既体现正确的导向,又从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这一源头上把好关。

【答案】这位政协委员的大会发言,直指一些领导干部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读来大快人心,虽然是批评的对象是一些领导干部,但是这股不正之风也存在于新闻评论界。

(1)搞形式。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派性,特别是作为媒体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论。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新闻评论要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要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于是评论工作者为了不犯政治错误,就照抄照转或“穿鞋戴帽”,形式主义愈演愈烈,上级精神没吃透,就急于表态。实际上评论工作并不是上“论”下效,依葫芦画瓢。新闻评论要吃透两头,并非只顾一头; 吃透上头,也并非照抄上头。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新间题层出不穷,评论的触及面广阔,内容丰富,新闻评论者应根据党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各种实际间题,敢于开第一腔,敢于提出新问题,议出新见解,敢于写出新观点,闯出新天地。

(2)唱高调。由于急功近利、急出“政绩”的浮躁心态,一些地方、一些领导爱唱高调,往往不顾条件是否具备、社会是否需要,也不顾能否做到,什么都要高级、高端、高标准、高规格,什么都要最大、最快、最优、最佳,什么都要国际一流、世界一流; 动不动就是“新口号”、“新概念’,、“新思路”、“新规划”,动不动就是中心、核心、龙头、高地,动不动就是集群、体系; 说的、写的、唱的、吹的调子越来越高,却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抓落实或者根本没有准备落实; 他们不怕做不到,就怕别人看不到、听不到。新闻评论也紧跟这些领导干部的步伐,为他们大吹特吹,报喜不报忧,甚至弄虚作假。

(3)耍花架子。一些官员喜欢赶时髦、变花样、造气氛、装“门面”,追求轰动效应。新闻评论界也不乏耍花架子的高手。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是否属实,就妄加评论,为了赶时髦,都围着热点事件大写评论。其他关乎民生的新闻很少关注。为了追求发稿量,东拼西凑,评论文章没有实际内容,只有空架子。

2. 为什么说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答案】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本报评论员文章发展起来,是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冠以“特约”两字,用以加重文章作者的身份。这类评论对象大多是事关全局的举足轻重的重大问题,专题性更突出,理论性更强烈,政论性更鲜明。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与一般评论员文章的区别主要包括:

(1)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不像评论员文章那样选择一个侧面、论其一点,而是多侧面地、系统地就一些重大思想、理论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比较讲究论证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有比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2)篇幅一般较长,多在三四千字以上,因此被称为“超重型评论员文章”。以当地党报上最新发表的一批人物通讯为依托,配写一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不少于1000字)。答:示例如下:

(一)人物通讯

季羡林曾为世博撰写寄语用耳朵“听”世博

季羡林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于今晨磕然长逝,没来得及留下任何遗言。但他留下了最美好的祝愿。

就在今年5月底,记者受上海“百位名人寄语上海世博”活动组委会之托,邀请先生为上海世博会撰写寄语,季老欣然命笔:“祝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一一这美好的祝愿,足以让我们读出这位世纪老人的殷殷深情。

近年间,因为采访,我有机会接触了季老及他的亲人、友人、学生,有幸了解到季老一些晚年生活的片断。今天,回忆这些零星的片断,季老在生命倒计时阶段的场景,宛若一张张速写,呈现在眼前。

用耳朵“听”世博

今年5月31日,我接到季老之子季承的电话:“我已经把我父亲给世博会的题词,放在了三O 一医院西院的传达室,你来取吧。”

我于当日下午3时来到传达室,季承刚刚因事离开,他委托两位被安排于3时之后拜访季老的朋友接应我,其中一位是湖南省作协会员。他双手郑重地递上题词,那是先将题词平铺于报纸、然后随报纸一同卷起的纸卷,用一根细绳系着,绳上别了一个纸条,上写“文汇报”三字。

解开细绳,摊开纸卷,只见题词被报纸保护得不带一点褶皱,“祝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十个用毛笔写就的大字气韵洒脱。这是季老献给上海世博会的最珍贵礼物,而我代表“百位名人寄语上海世博”活动组委会所呈上的只是一份绵薄的心意一一两盒黄山毛峰。

次日,季承代表他父亲对那两盒茶表示感谢。我向季承表达了《文汇报》想去拜望季老的心愿,季承答应尽快安排。我了解到,每周三、周六和周日下午是探视时间,而近一两个月的日程已经排满。

季承告诉我,季老非常关心上海世博会,问他世博会主题,他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还会来句英文:"bettercitybetterlife! ”他高兴地说:“奥运会是体育盛会,世博会是经济、文化、科技的盛会。”

季老是通过“听”来了解世博会的。季老曾做过白内障手术,再加上视觉神经的衰退,视力变得模糊,他只好用他听力尚可的耳朵来满足对国家大事的知情欲。季承每天会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为父亲读报纸、讲电视,告诉父亲“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上海世博会将为全球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季老边听边乐呵呵地点头:“好! 好! ”当季承告诉父亲:“‘百位名人寄语上海世博’活动组委会想得到您的寄语。”季老爽朗地表示:“没问题! ”立即让儿子准备笔墨。

季老手执毛笔,不偏不抖,落笔果断。惟一让他担心的是:“我看不清,就凭感觉写了,不知道写得好不好? ”

“《文汇报》比我小20多岁,还是小年轻呢! ”

2006年年底,为了给报社《近距离》专版采写长篇人物通讯《季羡林:做一辈子“学者”》,我去医院探望季先生。那次,季老谈到了他对于寿命的期待:“我从未想到我能活这么大岁数,最初我以为只能活四十几岁,像我父母亲的寿限。米寿(88岁)时,听说巴(金)老和减(克家)老相期活到茶寿(108岁),我说我也入伙。但前些日子,读到一位科学家的文章,论证人的寿限可以到150岁。所以,当人们问到我时,我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目标:活150岁! ”

去年1月13日,《文汇报》创刊70周年,季老写下了真挚的祝福:“祝文汇报永葆青春”。提笔之前,他很幽默地说:“我都不觉得老,《文汇报》还比我年轻20多岁,是个小年轻呢,还大有作为! ’’

临终前一天留下三幅最后的墨宝

季羡林曾对季承说:“如果我的字能让一些人高兴,能对一些事起到好的作用,那就是‘好事情’,你们不要拒绝。”

其实,季老每次题完字,眼睛总会红肿,但他坚持对“好事情”来者不拒。季承于心不忍,但后来和医护人员等沟通,发现“让老人写一写、动一动,老人的精神状态反而好,这对健康更有好处。”

季承告诉记者,昨天下午,季老还在做“好事情”,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三幅墨宝:“减克家故居”、“弘扬国学,世界和谐”、“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

享受迟来的天伦之乐

季羡林在他最后的日子里,逢人便说“我现在很幸福。”当人们猜度他是否因字画风波而动怒伤情,5月31日曾去拜望季羡林的一位佛门师傅说:“他早就超越了对财富、对地位、对名誉的世俗之见,对他而言,亲情才是最珍贵的。”

去年11月以来,季羡林的独子、74岁的季承结束了与父亲长达13年的隔阂,父子俩享受着迟来的天伦之乐。今年5月退休后,季承更是每天上午就去看父亲。

季老有各种心愿:“替我去祭扫一下山东的祖坟”; “我想喝啤酒”……季承便‘一去落实。季承还专门从济南订做了父亲爱吃的小吃“油旋张”,父亲就着啤酒,来块“油旋张”,直呼“好味道”。季承说:“父亲每天总要在沙发上靠着靠垫坐坐,跟我聊聊天,我会和他商量今年7月20日,怎么给他的孙子过生日,今年8月6日,怎么给他老人家祝寿。昨天下午,我还给他按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