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现代新闻评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答案】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大致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
(1)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中期开始起步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起步较晚,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中期,只在《新闻联播》节目中设简短的编前、编后,配发少量短评(小言论); 直至1987年后,才开辟“观众论坛”、“观察与思考”等栏目。
(2)1993年底中央电视台成立评论部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电视新闻评论也逐步发展并愈来愈受到观众的欢迎。1993年底中央电视台成立评论部,为电视评论的更大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3)20世纪90年代起,评论节目大量涌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五彩缤纷的荧屏上,评论性节目和谈话类节目方兴未艾,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对话”,到各地方电视台的焦点、热点板块节日,各具特色的评论性新闻相继荟萃一堂,一时间形成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景观。
①中央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在推出“东力一时空·焦点时刻”后,从1994年4月1日起,又出台一档综合评论性专栏节目“焦点访谈”。电视新闻评论的视野更广、节奏更快、内容更丰富、形式也更多样化,出现了系列评论、连续评论、追踪评论等样式。在“焦点访谈”如日中天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还推出了“实话实说”、“聊天”、“朋友”等一批“谈话”类节目,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评述性节目。
②地方台
在全国地方台中,开办新闻评论性节目较早的则有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河北电视台和湖北电视台的“焦点透视”,广东岭南电视台的“一周新闻焦点”等。
由于这些节目追求的是前沿性、知识化、谈话的深度和观众的参与,关注的是那些在全球经济浪潮裹挟之下,在前沿阵地兴衰沉浮、创新求异的中国人,提供的是一个视野开放、思维状态开放和心态开放的平台,因而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
2. 说说你读了下面《“凡人”毛岸青》这篇评论的体会,并从文章角度、立意、情感、表达等方面整理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短文。
“凡人”毛岸青
毛岸青离世了。至此,人们方才惊觉,对这位伟人的儿子竟有些陌生。陌生到不知他长得什么样子,不知他生前在做什么事情,不知他经历的是怎样的一生。许多人甚至埋怨自己:为什么不去多关注他一些、多留意他一些呢?
如许陌生,却在不经意间映衬出毛岸青朴实低调、默默奉献的一生。他只做不说,勤于干事,不尚张扬,人们又从何了解? 他只是偶尔和妻子邵华谈工作上的事,直到晚年,邵华自己去收集,才知他翻译出版的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有10多部,写过不少重要文章……
在得知毛岸青逝世的消息后,一位熟悉他的老红军这样动情地说“:岸青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做了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埋头工作,是个埋头英雄,真还是个好人! ”
这些天,人们在读,在看,在听,以了解毛岸青的一切。遥想他苦难的童年; 怀想他化名“杨永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到黑龙江克山县参加土改试点; 重读他撰写的众多文章、译著; 获知晚年的他依然关』自国家大事,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多次和妻儿重走长征路; 想象他怎样地坚持读书、作词、谱曲,虽长期与疾病作斗争,却始终保持顽强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越了解就越敬佩,越了解就越受教育,越了解就越思念。他的故友故知在撰文拟诗写挽联,不相识的人也自发来到他的灵堂吊唁,更多的人在网上发帖撰文纪念,盛赞他“不愧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儿子”。
有网友这样留言“:三十年前您父亲的离去使我们悲痛不已,三十年后您的离去同样令人悲痛。您的逝世再一次使我们更加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光辉思想永放光芒。而他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诲同样是多么令人崇敬,您是践行他老人家教诲的典范。您是一个凡人,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儿子。”
“毛岸青的凡人一生,尽管没有其兄长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为朝鲜人民捐躯的壮举,没有一些人在政坛叱咤风百般的豪情,但同样在社会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
有人这样撰文沉思:毛岸青一生中受了那么多的痛苦磨难,却没有去写传记。他作为伟人之后,不去风风光光亮相,不去媒体上凑热闹,不去向人们传递什么,只是按照他的父亲毛泽东的家训,默默走完人生历程。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显现出一代伟人之后的高风亮节。
许多人在回味毛泽东当年写给岸英、岸青的信:“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 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从这些字里行间,人们读懂了毛岸青。
毛岸青的一生,处处遵从父亲教导,延传家风。在生活上很俭朴,和一般百姓家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在儿子眼里,他是慈父,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网友感慨:“毛主席的家风,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学习的榜样! ”
“凡人”毛岸青走了,他的妻子邵华这样深情怀念他:“我们一起生活40多年,失去他万分悲痛,平时只感到他的亲切,回过头来方觉他的伟大,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他这一生是伟大
而平凡的一生! ”
(载于2007年4月2日《人民日报》)
【答案】示例如下:
“凡人”送别会再现奉献是“金”
亦菲
被媒体誉为“凡人”的毛岸青,4月2日在八宝山公墓大礼堂为他举行的送别会显得很不平凡。细读着发自新华社、中新社和人民网几家主流媒体相关的消息通讯,笔者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送别会上散发介绍毛岸青生平的材料这样评价毛岸青: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马列著作优秀俄文翻译家,著名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独缺的是官衔。然而,在场一位专家称,虽然毛岸青没有显赫的官职,也没有大量的财富,但值得我们深深怀念。(见新华社2007年4月2日电)
一则关于送别会的报道:在低沉、凄婉的音乐声中,社会各界人士,上至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乃至国际友人,向他的遗体深深鞠躬了。不言而喻,“凡人”毛岸青的“凡人事迹”、“凡人精神”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感召着方方面面人十和国际友人。
然而,与此相随,另一则细节同样令人回味“当天上午10时不到,放在礼堂门口供人们领取的1万册介绍毛岸青生平材料,只剩不到一半了”。“而2日一大早,前来送行毛岸青的数千名各界人士就将这里挤得水泄不通”。人们为何要抢阅毛岸青生平材料?4月2日的《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云:毛岸青离世了,至此,人们方才惊觉,对这位伟人的儿子竟有些陌生,陌生到不知他长得什么样子,不知他生前在做什么事,不知他经历的是怎么样的一生。这恐怕是不少人自发参加凡人毛岸青送别会抢阅毛岸青生平事迹材料之因,也是毛岸青逝世哀讯传出以后引发网评如注之因。不言而喻,“凡人”毛岸青送别会,展现了不平凡之民意。毛岸青的“不平凡”,乃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走他的“凡人之路”,烙守他的“凡人情操”。然而,媒体称毛岸青“凡人”决不是碌碌无为,决不是文学作品中的“凡夫俗子’,,而是说他“贵”为开国领袖家庭,却从不显山露水,从不张扬,处事处处低调,过着“凡人”生活,像“凡人”那样工作,遵守党纪国法与社会规章。更重要的是,闪烁着奉献精神。
毛岸青的奉献,既体现在他青少年时代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主动参加挖战壕、砍木头、运伤员等支前活动,也体现在他1947年9月回国后化名“杨永寿’夕,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严寒到黑龙江克山县参加土改试点; 体现在他在得病后以顽强的斗志与病魔作斗争; 还体现在他晚年静悄悄地为失学儿童读书等公益活动而奔波。可见,毛岸青的“凡人”一生,是实践为人民服务“凡人奉献”的一生。
奉献,是毛岸青的精神境界。奉献有多视角多渠道,“凡人”对社会奉献与领袖、与政要、与精英对国家对民族奉献毕竟不同,但有一点却相同,这就是毛泽东1939年11月21日在《纪念白求恩》文章中所指出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夕。其实,人不管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