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城市社区青年涵化研究

关键词:社区;涵化; 青年; 民族关系;城市化

  摘要


全球化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离不开社区的发展与进步。而社区人口中青年是占有相当比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文化态度、行为方式、语言选择都影响着社区的人文结果,所以,涵化随处可现。涵化发生的社会空间是不同的,国家、地区、城市、乡村,所以社区作为“一个确定的地理区域的群体”,就成为研究涵化的一个基本单位。

本论文共分五章,围绕“城市社区青年涵化”这一主题,从五个方面依次展开思考和讨论。笔者在对涵化的理论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社区青年涵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社区青年涵化与民族关系的相互效用,进而提出了城市社区青年涵化的三个社会功能。本论文的研究是理论研究,而不是基于田野调查的定量性研究。数据的采集和个案访谈资料,只作为理论研究的辅助性说明,而不做支撑性材料。具体的说:

是绪论。以国内外关于涵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为背景,针对学者们的不同观点,归纳了七个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框架,明确了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社区的选择以R. Redfield提出的Little  Community的观点为依据,主要定在青海省西宁市的学校及城市居民社区。这也是田野调查所在地。

城市社区及涵化的理论讨论,这是论文研究的重要基础部分。首先对城市社区给予了界定,分析了青年在城市社区的独特性。正是因为青年在城市社区的独特性以及文化在城市社区的内在特质体现,才说明了社区研究的文化意义,并且将文化研究的切入点置于涵化分析之中。因此,涵化及相关问题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所在。其中,怎样看待青年涵化的人文结果,这是论文研究的难点之一。

通过第三章“城市社区青年涵化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影响城市社区青年涵化的因素主要是:第一,城市化的内在要求;第二,有效实现资源控制的体现;第三,保持界限机制。

论文研究的难点之一在于如何厘清城市社区青年涵化与民族关系的相互影响,第四章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分析。首先,分析青年涵化与民族关系的相互效用。特别从两方面,即实施性涵化的结果、心理涵化的文化适应压力,分析了青年涵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同时,民族关系态势对青年涵化的影响,主要从两个层面加以展开讨论:一是和谐民族关系下的青年涵化;二是非常态民族关系下的青年涵化。其次,剖析并总结出涵化语境下的民族关系特点。特点之一,城市化背景下,族际通婚有所扩大,许多民族的通婚率明显高于10%,反映了比较良好的民族关系特点。此外,本文只讨论越族通婚,不讨论这种通婚关系的成功的可能性。特点之二,涵化下民族语言日益丰富,当然这是有条件的,即出现不系统的“借词”或“系统感染”,否则将出现语言种类萎缩。众所周知,民族语言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不一定是独有的),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族关系息息相关。所以,如果民族语言处理运用得不当,则会对民族文化关系造成冲击,表现在:第一,双语的孰主孰次;第二,文化偷窃及其影响。特点之三,族际关系文化传播途径具有濡化和涵化的两重性,也就是濡化和涵化对城市民族关系均有影响。

第五章“城市社区青年涵化的社会功能”,这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笔者提出了城市社区青年涵化的三个社会功能所在。第一,心理上的认同情绪。因为民族认同具有显著的心理意义,所以,认同是不可小觑的。关于认同,着重分析和强调了民族认同和国家民族认同的统一,以及促使双重认同统一的路径思考。第二,外来青年的社会适应。主要包括对群体的社会适应,在与群体的直接接触中,得到接纳、认同与尊重。此外,心理社区的社会适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考虑范畴,尤其就宗教维度而言。其实,社会适应是相互涵化的过程,不可只顾此而略彼。第三,促进文化能力的提升。文化能力主要指对个人的文化能力和群体的文化能力。在承认并接纳文化差异的前提下,一方面,应挖掘本族文化优势并有文化坚守能力。另一方面,须设身处地地包容学习异族文化。惟其如此,才能“听麦子生长”,看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