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916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综合课程

【答案】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教学评价

【答案】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

二、简答题

3. 为什么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答案】先行组织者在三个方面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1)如果设计得当,它们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其上。

(2)它们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原理,为新知识的接受提供了一种脚手架。

(3)这种稳定的和清晰的组织,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4. 科目本位课程的三个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科目本位课程的特点是:

(1)强调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并肯定科目固有的价值等级。在古代社会,还主张用具有不同价值的学科去培养不同阶级、不同等级的学生。

(2)强调科目知识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

(3)强调对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主张科目设置要与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阶段相适应。

5. 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答案】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是二元论。各种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观点均隶属于以下几种性质的二元论:

(1)内容与过程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认为,课程即学习内容或教材,教学则是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是分离的、独立的。这种观点尽管比较传统,但在当今的课程领域依然很有市场。其实质是把知识与知识由以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割裂开来。这样,原本有机统一的知识就被人为分裂为内容(主要以物化形态存在于书面文献或各类媒体之中)和这些内容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与方法。这两方面相互独立,机械地发生关系。

(2)目标与手段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教学则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目标与手段是分离的、独立的。当今课程领域的众多观点隶属于这种二元论。其实质是把原本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人的完整的活动割裂为目标(计划、结果)与手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

总之,二元论的实质是把原本内在连续和有机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两部分,并使二者对立起来,机械地发生关系,一方控制另一方。

6.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各是什么?

【答案】“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大致分为两种理论倾向:

(1)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在经验的开发的“存在现象学”课程论。该课程论认为,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的“活生生的经验”或“存在体验”,课程更主要的是个体的“自我知识”,而不只是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知识。意识水平的提升与人的自由解放是课程的终极目的。

(2)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的批判课程论。该课程论把课程的本质概括为一种社会的“反思性实践”,是行动与反思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不断反思、批判而创造、建构意义。“反思性课程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性实践,这是批判课程论者对课程本质的基本认识。由此,批判课程论呼唤“批判理性”,通过对课程知识及其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思批判,最终指向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

7. 简要说明你对目标取向的评价的理解。

【答案】对目标取向的评价的理解:

(1)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

(2)目标取向的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它以“自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因而这种评价取向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的研究”方法。

(3)这种评价的直接目的是获致被评价的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是否“达标”的数据。

(4)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8. 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案】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有两个:

(1)程序教材的编制。即要求教材各个部分既相对分离,又有逻辑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在每次学习后又能立即得到强化。

(2)教学机器的使用。教学机器的作用不仅是呈现程序教材,而且在学生每一次的正确反应之后,都能立即给予强化,从而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正确性和学习速度。

9. “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的运用会引起教学领域哪些方面的深刻变革?

【答案】其深刻变革表现在:

(1)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把学校与社会隔离的藩篱已被“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彻底拆除,教学成为全球化、网络化的交往。

(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及相应的讲授教学法已不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求,需要新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3)课程囊括了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当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之后,课程就不再只是局限于学校范围,更不会局限于书本知识。通过计算机网络,全球范围的课程资源尽收眼底,教育因而出现了新的面貌。

(4)“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为远距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10.杜威之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案】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理论依据是他的知行统一论。杜威认为,观念、知识本质上就是经验,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着“做”、包含着“行动”,所以观念、知识包含着行动。另一方面,人的行动又是基于观念、知识的,又是受观念、知识指引的,是观念、知识的运行过程、具体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行动也即是知识。所以,杜威是从过程的意义上理解、从经验的意义上理解知行关系的,在这个意义上。知与行是直接统一的。所以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11.按照泰勒的观点,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认为有三个:

(1)第一个标准是“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2)第二个标准是“序列性”,它强调使每一后续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的同时又对有关问题进行更广泛、更深入探讨的重要性;第

(3)第三个标准是“整合性”,它是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泰勒认为学习经验的组织应该帮助学生日益获得统一的观点,并将其行为与所接触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这样,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