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财经大学社会保障610社会保障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三次分配
【答案】第三次分配是指慈善事业机制,是针对收入分配制度而言的,其是在道德力量作用之下的收入分配,与个人的信念、社会责任心或对某种事业的感情有关,基本上不涉及政府的调节行为,也与政府的强制无关。在现阶段,社会上可能只有少数人自愿转移出一部分收入,从而对缩小收入差距的影响很小,但从长期来看,道德力量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是会逐渐地(尽管是缓慢地)增大的,因此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所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比拟的。
2. 公平
【答案】公平,即公正、平等,指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对社会保障制度而言,不但要实现社会成员享有社会保障机会和权利的公平,而且要达到主体各方的负担公平; 不仅要确保起点公平,而且要努力维护过程公平,力求接近结果公平或者努力缩小结果的不公平。
3. 妇女儿童福利
【答案】妇女儿童福利是妇女福利和未成年人福利的合称,它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需要和维护其特殊利益而提供的照顾和福利服务,是社会福利项目之一。妇女儿童福利项目是根据妇女、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受到的歧视和侵害而设立,对于保障和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利益需要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农村五保制度
【答案】五保制度,五保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是针对农村中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由乡、村两级组织负责向其提供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和保教等五个方面的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5. 五保制度
【答案】五保制度是指针对农村中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由乡、村两级组织负责向其提供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和保教等五个方面的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五保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自1953年全国陆续开展合作化运动后,农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当时,中国实行严格的城乡户籍分隔制,农村中的孤寡老人与孤儿等不可能像城市孤寡老人与孤儿一样得到国家的直接援助,他们的生活只能
依靠乡村集体经济来保障。
6. 缴费确定制度
【答案】缴费确定模式是指结合未来的养老负担、基金的保值增值、通货膨胀率、企业的合理负担、现行劳动力市场和工资水平等因素,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比较稳定的缴费比例或标准,再根据这个缴费标准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完全或部分地存入劳动者的个人账户,在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后,以其个人账户中的金额作为养老保险金或养老保险金的一部分,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收定支”。缴费确定模式维持的是长期内的纵向平衡,这种模式通常和完全积累或部分积累模式联系在一起的。
7. 补充保障
【答案】补充保障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之外的,以非政府主导性、非强制性为特征的各种社会化保障机制的统称,它与政府主导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一起,共同构成国民生活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员工福利、慈善事业和社会互助等。
8. 社会优抚
【答案】社会优抚是指针对军人及其家属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通过政府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社会优抚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之处,是其保障对象的特殊性,它是针对特殊社会成员即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烈军属所实行的优待抚恤。社会优抚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9. 比较养老保险的财务模式。
【答案】概括起来,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等三种。
(1)现收现付式
亦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或统筹分摊方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其特点是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小而费(税)率较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移。
优点:收支关系简单清楚,管理方便,无资金贬值的风险与保值增值的压力。
缺点:因各期支付额不同而造成费(税)率波动大,易给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负面影响; 养老金的完全代际转移小仅使劳动者社会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难以得到准确体现,而且容易造成劳动者代际之间的矛盾激化。
(2)完全积累式
也可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力一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退休率、伤残率、通货膨胀率等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己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其特点是强调长期平衡,费率较为稳定,能够积累起养老保险基金。
优点: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使资金的收取能与企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较紧密。
缺点:固定的费率标准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 通货膨胀导致基金贬值风险的客观存在又使资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倍增; 对每个企业与每个劳动者分别立账且需历经多年而使管理工作难度倍增; 对无积累的国家而言,采用这种模式时,偿还旧债与预筹新款的双重压力,将使国家与企业均难以承受。
(3)部分积累式
亦称为部分基金式或混合式、阶梯式。尽管现收现付式与完全积累式均有着自己的特点与长处,但单独采用又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困难。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兼具上述两种筹资模式特点的混合筹资模式。该模式根据分阶段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确定征收费率,目标是保持养老保险基金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平衡,其特点是费率具有弹性,可以根据养老金支出的需求分阶段地调整费率。
部分积累式的特点在于:既能满足一定时期内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又能有一定的资金积累; 既不会超过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因阶梯时间不太长而易预测,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亦不会太大。
10.通过慈善事业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答案】我国现在的慈善事业发展十分落后,究其原因,可以从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1)社会因素
如意识形态和特殊战乱环境是影响慈善事业的重要因素。其中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分析宗教、文化传统、价值观以及舆论导向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
①宗教是影响慈善事业的重要思想源泉和原动力,一方面宗教教义多将行善列为基本准则,另一方面教会组织也是最早的慈善组织和慈善团体。但是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从历史到现在,我国虽然也有宗教事业,但是主要以官办慈善事业为主,宗教的力量较弱。
②文化传统,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关于慈善和社会保障的思想,最早是与安民、抚民的社会保障思想混合在一起的,而在其他国家如美国的慈善观念则是应该有一种回馈社会的意识,认为很多事情不应该由政府直接管理,而应该交给社会。我国的这种文化传统导致国民更倾向于依赖政府而忽略了社会的责任,因此慈善事业受到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