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苏州大学社会学院826社会保障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基础之上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

【答案】(1)各专家说法不一

①经济学家通常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将社会保障视为一种收益分配手段,从而很自然地将社会保障划人经济学范畴;

②而社会学家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保障视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

③一些政治学者也会说社会保障属于政治学范畴,因为实践中的社会保障事关国家的政治稳定与政治目标,是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

④而法学家、管理学家等对社会保障学科的性质亦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2)不同国家看法不一

现实中的社会保障是否作为经济学或社会学或政治学等学科的一个分支,或者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在不同国家其实是不同的。

(3)依据社会保障性质判断

鉴于社会保障独特的性质及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将其作为任何一个学科的分支均非合适,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来发展或许更有利于社会保障理论的健康发展。

(4)依据理论判断①社会保障从基金筹集到支付的过程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它应当属于经济学范畴;

②社会保障的直接目的是为社会稳定发展服务,是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的社会政策,它又应当属于政治学范畴;

③社会保障的行为是社会控制,其内容与任务是解决各种特定的社会问题,从而又应该属于社会学范畴;

④在实践中,社会保障关系只能由独立的法律部门来调整和规范,并需要运用到统计学、管理学及保险学等技术。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牵涉面甚广,上述学科均不可能包容它。目前的专业分割式研究正是造成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表面繁荣、背后危机的深层原因所在。因此,社会保障应当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即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

(5)依据学科判断

社会保障学是不能按照传统的思维定势来理解的,社会保障作为中国的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显然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规范的、超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保障学,而应当将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立足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的基础之上,在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去探究,进而建立和把握它的理论体系。据此,社会保障学仍然是能够成立的,它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践去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建立和逐步完善它的体系。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基础之上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

2. 失业社会保险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案】失业保险的功能主要有:

(1)保障基本生活功能

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一方面体现为生活保障功能,即失业保险机构通过向符合条件的失业者支付失业保险金,保障了失业者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维持了劳动力的再生产; 另一方面其就业保障功能愈来愈突出,通过加大再就业培训支出的比重、建立就业导向的机制等来促进失业者再就业,这一保障功能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2)合理配置劳动力功能

这体现在两力一面:一是由于失业保险的存在,失业者在寻找新的就业岗位时获得了经济保障,免除了后顾之忧,失业者也就有条件寻找尽可能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相符合的工作岗位,从而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二是由于失业保险的存在,用人单位减轻了向外排斥冗员的经济、社会两方面的压力,从而有利于单位制定理性的、合理的用人决策,从而也更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3)促进就业功能

促进就业功能是失业保险就业保障功能的必然效果,鉴于其重要性,再谈之也不显赘述。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上述两个功能中,如通过生活保障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间接促进了就业,而且体现在失业保险机构对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重视及就业信息的及时有效沟通对再就业的直接推动上面。

(4)稳定功能

稳定功能一是体现为社会稳定功能:二是体现为经济稳定功能。失业保险为失业者提供生活保障,不会使其因无法生存挺而走险或心理上严重失衡而危害社会,维持社会的稳定; 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及发放具有抑制经济循环的作用,是“减震器”,减轻了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

(5)调节功能

失业保险可以通过向失业者提供物资资助来调节社会上的贫富差距,通过劳动力更合理的配置、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来调节经济的运行。

3. 简述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是如何区分“经济福利”与“社会福利”的?

【答案】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是这样区分“经济福利”与“社会福利”的: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学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一个人的福利在于其本

人的满足度,包括对物质占有的满足; 也可以是知识、情感、欲望等方面的满足。全部的福利即是对上述所有要素的满足。这种满足在经济学上可用效用加以表达和衡量,边际效用越大,其满足程度就越高。在经济学中,通常可以用单位商品的价格和价格的波动来计算效用的大小和波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可以用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是一国国民的个人福利的总和,国民收入总量愈大意味着国民福利或全社会的福利愈大。

(1)经济福利

要增加经济福利,就要增加国民收入。这涉及两个方面:

①通过资源在生产中的配置使得社会产品的数量增加,国民收入量达到最大化

这里,要增加社会产品量,就必须使生产部门中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否则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国民收入量。为此,庇古从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的概念和关系加以论证。他认为,在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时,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国民收入达到最大量。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者依靠自由竞争市场是难以求得平衡的。所以需要政府制定政策、采取税收措施加以调节。

②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均等化

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以增加穷人的实际收入而又不减少国民收入的措施来增加经济福利。为什么通过收入的转移能够增进社会经济福利水平呢? 庇古是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根据得出通过收入转移能够增进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结论的。按边际递减规律,货币等财富的边际效用是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一个人的收入越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越小; 而收入越少,其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大。因此,政府通过一些收入转移的措施,把货币收入从高收入者处“转移”一些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就可以增加社会总的货币边际效用,使社会总的满足度增加。

(2)社会福利

富人向穷人转移收入有征收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等强制的转移,也有富人自愿地捐赠和举办福利设施等自愿的转移。庇古认为,自愿转移比强制转移要好,福利措施应当以不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积累为宗旨,否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具体地说,收入转移后,补贴穷人的方法包括多种社会保障服务计划,如养老金、免费教育、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通过这些途径的收入转移,可以增加穷人的实际所得。

4. 现代慈善事业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

【答案】现代慈善事业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如下:

(1)现代慈善事业建立在人类侧隐之心或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但总是表现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施舍,“施”和“受”之间的关系终究是不平等的,所以慈善常常带有“恩赐性”和“非制度化”(“随意性”)的特点。

(2)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公民权利基础上,履行的是国家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责任,以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将社会政策具体落实到一个个政策用户身上。所以,社会保障,强调其“权利性”、“制度化”或“专业化、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