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财经大学社会保障610社会保障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保障管理
【答案】社会保障管理有别于生产管理的社会政策管理,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保障法制的自然延伸,也是对社会保障法制的强化,在实践中还通常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及各国现行行政架构的制约。社会保障管理有助于社会保障制度正常、高效地运行,进而使社会保障主体的权利得到良好的实现。
2. 教育救助
【答案】教育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公平机会而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其特点是通过减免学杂费用、资助学杂费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完成相关阶段的学业,以提高其文化技能。
3. 互助保障
【答案】互助保障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提供物质帮助(包括经济援助与服务援助等)的一种生活保障系统。它一般由非营利性的互助组织承办,具有自愿参加、互助共济、非营利、合作制等特点。互助保障是一种在特定团体或社区内部内生的生活保障机制,它的社会化程度不如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但无疑属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自然延伸和有益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薄弱的经济实力往往无法支撑起一个全民化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互助保障在内的各种补充保障机制便很自然地具有了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性。
4. 教育保障(security on education)
【答案】教育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保障患有残疾的儿童、青年和成年人享有平等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教育机会,使残疾人教育成为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5. 住房救助
【答案】住房救助是指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或以低廉租金配租住房的一种社会救助。其实质就是由政府承担住房市场费用与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差额,解决部分居民因住房支付能力不足而居无定所的问题。
6. 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
【答案】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的解释与比较如下:
(1)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的解释
受益基准制(Defined benefit System)又称“待遇确定型”,是指受益人的社会保险津贴的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事先规定的受益标准,比如工龄、年龄以及实际生活需要等,而与实际的缴费额和缴费年限无关或关系不大。
缴费基准制(Defined contribution System)又称为“缴费确定型”计划,是指受益人社会保险津贴的获得取决于本人过去在社会保险体系中所缴纳资金的数量,而且是谁出资谁受益,受益与既往的资金贡献对等。这种方式意味着受益人的缴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固定的,而其受益程度则根据缴费所形成的基金(受缴费时间长短、费率水平高低、收缴率等因素影响)及其投资运营所形成的投资收益(受投资管理水平以及资本市场运行等因素的影响)加以确定。
(2)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的比较
一般来说,无论是短期性津贴项目,如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还是长期性津贴项目,如养老保险、伤残保险等,受益基准制都具有适用性,而缴费基准制一般只适用于长期性津贴项目。从它们所承受的风险类别来看,在受益基准制条件下,投资风险、伤残风险等各种风险是由基金管理者或筹集者承担而不是由受益人来承担,但受益人却要承担雇主破产的经济风险或政府不认账的政治风险,相反,在缴费基准制条件下,投资风险、伤残风险和长寿风险完全由受益人承担而不是基金管理者或筹集者承担。
7. 私营医疗保障
【答案】私营医疗保障(商业医疗保险),是按照市场法则由私营机构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保险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市场上自由买卖,买方可以是企业、团体、政府或个人,卖方则是营利(不享受税收优惠)或非营利(享受税收优惠)的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或民间医疗保险机构。私营医疗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投保人及其雇主所缴纳的保险费,政府财政不负责补贴,缴费水平通常取决于参保时年龄、性别以及个人的健康状况,是在假定未来保费收入现值与医疗费用支出现值相等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缴费一般较高。
8. 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答案】所谓社会统筹,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将一部分上缴资金作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有:县级统筹、市级统筹以及省级统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较低。截至2008年底,全国只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2009年7月,全国已经建立或开始建立省级统筹制度的省份只达到22个。直到2009年底,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才都制定了省级统筹的制度。由于低级别的统筹层次虽然管理起来较为容易,但却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使用,不利于改善参差小齐的养老保险待遇,也有违社会保险的公平公正性,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正向全国统筹发展。
二、简答题
9. 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如何?
【答案】员工福利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
(1)员工福利与基本社会保障的区别
①性质不同
员工福利属于企业或社会团体人力资源管理范畴,是举办单位的内部事务; 而基本社会保障则属于社会政策范畴,是政府主导并由公共机构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公共事务。
②受益范围不同
员工福利只面向举办机构的员工; 而基本社会保障则是一个开放的、稳定的系统,面向所有需要的社会成员。
③内容不同
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内容都是由相应的法律明确规范的,在实践中并不具有灵活性,设置的项目也是有限的,大众化的; 而员工福利却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员工的需求,选择个性化的福利项目,从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制度安排,从而使福利的内容更加丰富并具有灵活性。
④目标不同
企业或社会团体举办员工福利,最终目标无疑是确保举办者利润的最大化; 而国家法定的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是出于社会公平与正义,旨在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获得保障并不断改善、提高其生活质量。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评价二者的指标体系截然不同。评价员工福利的优劣是成本核算和工作效率; 而要评估基本社会保障的好坏,则主要是看公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及对未来的信心。
⑤调节机制不同
员工福利的基础与实质是举办者对内部资源的调配,必须遵守市场规则,服从于市场竞争规律; 而基本社会保障的实质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涉及公共资源的分配和政府的干预,服从社会需要。
此外,无论在资金来源、实施规模、实施方式还是福利水平、功能作用等方面,员工福利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均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许多学者将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障视为两个完全分割的范畴。
(2)员工福利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共性和联系
①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协议,开始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并得到了广泛认同,即企业要在保证员工的生产条件、休息场所、健康安全等方面负责,企业或社会团体承担的福利责任进一步引起重视,进而使员工福利事实上具有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功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休系中占据更加显著的位置。
②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直接承担的责任会适度化,强调责任分担意味着政府责任会减轻,从而需要寻求替代者,需要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努力。员工福利对政府主导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来说,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是补充保障的重要内容。因此,员工福利应当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且必要的内容,企业改革和剥离企业办社会的功能,并不是企业放弃社会责任和拒绝举办员工福利的开始,而是让员工福利更加科学、合理化,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