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40行政管理学之行政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根本的行政领导方法。
【答案】根本的行政领导方法具体包括:
(1)实事求是的方法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既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国行政领导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坚持和运用这一方法,必须做到: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客观实际是行政领导得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决策和制定计划的基本依据。只有真正认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从中引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方法。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行政领导者必须勤于思索,将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找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③坚持用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通过实践检验,判定从“实事”出发求得的“是”,把被证明为“是”的认识,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逐步提高、完善,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群众路线的方法
一切为犷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和运用这个方法,必须做到:
①虚心向群众学习。有事和群众商量,把群众的智慧、经验和意见集中起来,实施正确的行政领导。
②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行政领导者都必须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领导骨干,依靠他们团结处于中问状态的多数群众,热情帮助少数后进群众。
③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行政领导必须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向群众指明奋斗目标。同时,进行蹲点试验,取得经验指导全局。
(3)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原则去分析事物。学会分析矛盾,养成分析矛盾的习惯,是做好行政领导工作的重要保证。矛盾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行政领导者必须坚持对事物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不同性质以及解决矛盾的不同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凡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防止和反对“一刀切”、“一风吹”、“一个模式,,等简单化做法。
②全面看问题,学会“弹钢琴”和抓关键。事物内部的各要素及事物之间,都处于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发展状态。行政领导者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和发展地思考问题,处理矛盾,防止和反对问题认知片面性。
③创造条件,做好矛盾的转化工作。必须善于从各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使矛盾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化。
2. 简述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答案】政治环境是行政系统运行的主要外部环境之一,其对行政系统的运行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
(1)国体直接决定着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
国体是一个国家中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体现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行政系统是国家政权的心脏,行政系统的性质由国家的性质决定。
(2)政体规定了行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地位
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国体的表现形式,它规定国家机构的组成形式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行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及其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政党制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
政党制度对行政系统有多方面影响,它不仅直接影响行政系统与政党间的关系,而且直接影响行政系统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功能发挥、政策稳定性及纠错机制。
(4)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程度制约行政系统决策与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
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平等程度越高,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就越高。政治权力的民主与平等程度,还制约行政执行中的沟通、协调与公开化程度,即行政执行中的民主程度。
(5)政治形势的稳定程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运行状态
政治形势包括稳定与不稳定两种基本态势。稳定的政治形势是行政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是行政系统各层级、各部门有序工作的保证。而不稳定的政治形势则会引起行政系统运转的异常,主要表现为:
①政治不稳定造成行政系统的既定日标出现局部性,甚至全局性的变化;
②政治不稳定导致行政系统内部各部门或各层次的忙闲不均,破坏现有行政系统结构;
③政治不稳定导致信息沟通的困难,并使沟通的失真度加大;
④政治不稳定打乱己有工作程序、破坏行政人员的心理平衡,甚至能引发行政系统的彻底崩溃。
(6)法律制度规定与保障着行政系统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制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行政系统的地位、权限、功能、机构设置等都由法律规定和保障。不同法律制度在这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对行政系统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也有不同规定。
(7)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
法律的完善化与科学化有机统一,共同制约行政系统的协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法律的有关规定如果详尽、完备、科学,就会促进与保障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与规范化水平:反之,则
容易导致行政系统的混乱。
3. 简述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的区别。
【答案】程序性决策又称重复性决策、定型化决策、常规决策,是指一种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处理方一法和标准来解决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的决策方法; 非程序化决策又称一次性决策,是指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结构不清、无先例可循,并且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两种决策的区别如下:
(1)重复的频率不同。程序性决策是一种重复性决策,用来解决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
(2)解决的问题不同。程序性决策一般用来解决确定性的、有规律可循的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解决的是不确定的、无先例可循的问题。
(3)决策工具不同。程序性决策常用数学方法作为决策工具。主要数学工具有: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体规划、贝叶斯决策论、排队论、概率论等; 非程序化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洞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决策依据,这是由于非程序化决策不是经常发生的,缺乏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而且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也不足。
(4)适用环境不同。程序化决策适用于:生产方案决策、采购方案决策、库存决策、设备选择决策等。非程序化决策适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工厂的扩建、经营多角化等。
4. 政府绩效管理的特征。
【答案】在现代组织的管理方法中,绩效管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与企业绩效管理相比,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由于价值取向不同而有自己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奖惩机制强调政府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奖惩,促进政府效能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在经济、效率、效果和公平方面的绩效,以塑造服务民众、使民众满意的高效政府。
(2)政府绩效管理强调外部评价,对公民负责,这是由其日标的公共性决定的。只有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意时,政府管理才产生真正的绩效。公众对政府部门的满意程度,是衡量政府绩效的终极标准。
(3)政府绩效管理具有合理、精细的指标设计,能较好地满足不同民众的多方面要求,要塑造一个现代的顾客导向型政府,就必须综合各方面要求设计一套符合大多数公民根本利益的考核指标,有效地促进公共服务品质的提升。
(4)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要吸引广泛的公民参与。公民是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主体之一。因为从公共行政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的支出必须获得公民的认可并按合法程序进行,公民有权评价政府部门是否为他们提供了优质服务。
(5)企业绩效评估的一般原则是“目标导向”、“结果为本”,但由于政府管理活动往往是涉及全局性、宏观性的领域,如果过分关注结果而放松对过程的监控,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如SARS 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因此,政府绩效管理必须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