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40行政管理学之行政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①主体的权威性

政府公关的主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主体即各级政府机关和全体公务员。狭义主体有两类:a. 公关性质很强的政府机构; b. 直接以“公共关系”命名的政府机构。

与企业、社团等公关主体相比,政府公关的主体更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性来源于政府所拥有的公共权力。政府的权威性使之习惯于采用强制手段来推行其“产品”(最主要的是公共政策),容易疏忽交流、沟通等。

②对象的复杂性

政府公关的对象,即行政管理工作中信息沟通与传播的公众对象,包括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两个方面。内部公众是指政府行政机构内部的一切人员; 外部公众泛指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广大公众。

相比较其他组织而言,政府外部公众的构成最广泛也最复杂。政府工作的任何方面都要与公众沟通,要了解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并及时、正确地向公众告知和解释政府的有关政策和行为。政府的有关决策会引起不同公众的不同反应。

③传播的优越性

a. 政府的组织传播严密有效;

b. 政府控制着大众传播媒体,把握国内社会舆论的绝对主导权;

c. 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推行使政府网络公关成为可能。

④目标的独特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a. 促进公众认知; b. 提高政府美誉度; c. 最终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其价值追求表现为公共取向。

2. 简述公共行政实践中出现的新迹象对行政伦理的推进作用。

【答案】从20世纪后期至今,随着新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行政伦理研究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公共行政实践中出现几个新的迹象,对于行政伦理研究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

(1)从控制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

人们将行政类型区分为“统治行政”与“公共行政”两类。统治行政为了秩序目标而实施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因此统治行政是“完全的”控制导向的行政。管理行政也是控制导向的,特别是管理行政发展到公共行政阶段,达到极高的控制水平。管理行政所依赖的是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的操作,因而也与伦理无涉。

当公共行政走出控制导向时,即用服务导向取代控制导向时,它虽然还要得到科学和技术的

支持,这使得它从属于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技术化所需要的研究还是必要的; 但另‘方面服务行政所内涵的伦理问题已被提了出来。所以,公共行政从控制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化,实际上是在科学化、技术化的基础上转向伦理化,服务导向注定的“关系”格局是这种转变最强有力和直接的动力。

(2)从效率导向转化为公正导向

管理行政基本上是效率导向的行政。从19世纪80年代管理行政开始成为公共行政的主流以来,效率的问题渐渐掩盖了公正的问题。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公共行政的实际运行则属于效率导向。公共行政实践中的这一定势,使公正与效率成为区隔开来的两个领域一一公正往往变成政治问题,而效率则成了脱离政治制约或影响的行政问题。政治家考虑公正,政府官员考虑效率。到了20世纪后期,公共行政的公正问题又被人们重新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公共行政实质含义化的有效矫正,自引导公共行政致力于恢复其公共性的本质。

(3)在工具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

20世纪前半期,公共行政学沿着科学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突出工具研究的意义。到20世纪后期,这种状况开始发生改变,人们越来越注意在相应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只有致力于在公共行政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才足以保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健全视角,也才是真正保证公共行政研究的合理化方向。正是由于价值视角的引入,使致力发掘公共行政价值内涵的行政伦理研究的意义鲜明凸显出来。

(4)确立合作和信仟的新型整合机制

从政治视角看公共行政,需要把合作和信任理念引入公共行政领域。事实上,公共行政自觉地确立合作和信仟的整合机制,己成为它的发展趋势。公共行政的基本功能在十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一方面,它要实现对自身体系的优化整合; 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优化整合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有效整合。统治行政和管理行政基本上都是通过控制的方式来整合社会的,但公共行政完全可以拥有另一种自身整合以及整合社会的方式,那就是以合作建立行政机构、行政人员与社会各种机构、人士的关系结构,以信任建立起合作者之间的牢固互动结构。

(5)在治理变革上谋求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在法治的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的体系和行为,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伟大成就之一。但是,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囿于法治的公共行政呈现出自身的不足,它需要得到德治的补充。德治作为法治的有效补充,将公共机构与行政人员主动履行公共责任放在重要的位置,将外部的制度约束与内在的工作动机贯通起来,从而将公共机构及其人员履行公共职能变成高度强化的自觉诉求。如何保证这一转变顺利进行,把德治的愿望变成公共行政实践的现实,需要行政伦理研究进一步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综上所述,公共行政实践在20世纪后期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公共行政实践的变化和发展,行政伦理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对行政伦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伦理的研究也显得迫切起来。

3. 简述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的进程。

【答案】(1)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进程

解放以来,为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先后进行了八次大的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

①1954年的改革

将政务院改称为国务院,撤销4个综合性委员会; 设立分别协助总理处理政务的8个办公室; 对部委进行较大调整,设立24个主管部门。调整后的国务院一共设置64个工作机关。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比照中央政府对口设置厅、局,形成自上而下以中央为主、与计划经济一致的部门管理体制。

②1958——1959年的改革

1958年,中央开始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把一部分计划、基建项目审批、财政、税务、劳动管理、商业、金融和教育管理等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管辖,将中央直属的大部分即8100多个企业、事业单位下放给地方管理,同时对国务院行政部门进行了精简调整。

③1965年的改革

a. 在总体指导方针上中央重新强调集中管理,将1958年以来下放的单位陆续收回中央管理。中央政府恢复和增设了机构。

b.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国务院受到严重破坏,至1970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只剩下32个,行政管理工作几乎瘫痪。

c. 粉碎“四人帮”后,从1977年开始,国务院很快恢复了部门管理体制,至1981年,国务院设部委机构52个、直属机构43个、办公机构5个,机构总数高达100个工作部门,达到建国以来机构设置的最高峰。

④1982年的改革

a. 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逐步转向城市。在城市,进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打破条块分割为目的,扩大中心城市经济管理权限的改革。行政体制也进行改革,改变农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行政权与生产经营权分离。

b. 同时,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和精简,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加强了综合、调节、监督、法制部门,进行后勤社会化的试点,并结合机构改革推行干部年轻化,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

⑤1988年的改革

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要求按政企分开的原则,把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转移出去,把直接管钱、管物的职能放下去,把决策、咨询、调节、监督和信息等职能加强起来,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同时,对国务院机构进行了改革,强化综合部门、经济调节部门、监督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适当弱化专业管理部门。

⑥1993年的改革

这一阶段的行政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宗旨,改革重点在转变职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