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语文教材有哪些内容要素? 试分别加以说明。

【答案】现代语文教材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学系统。

(1)范文系统

范文系统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标准所选取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它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审美情操的主要凭借。

(2)知识系统

知识系统是指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

(3)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是语文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而有计划提供的思考与练习,分为口头与书面两种形式。

(4)助学系统

助学系统指的是教材编者提供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和作者介绍等一系列材料,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简述世界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并概括不同历史时期课程评价的特点。

【答案】(1)第一代评价时期:测验和测量时期

①主要内容

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纪30年代,该阶段的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②主要特点

该阶段评价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2)第二代评价时期:描述时期

①主要内容

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从而发现问题,改进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案方法。这一时期美英等国出现了诸多针对评价而设计的教育目标体系,其中以泰勒亲自参与并指导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影响最为深广。

②主要特点

a. 这代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 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

b. 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第二代评价和第一代评价相比,使评价走上了科学化的历程。

(3)第三代评价时期:判断时期

①主要内容

萌生于1957年以后美国因苏联卫星上天而发动的教育改革,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判断”。

②主要特点

a. 这代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b. 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4)第四代评价时期:建构时期

①主要内容

这代评价认为,评价不是对预期的教育结果进行测量与模式,而是要对整个方案,包括前提假设、理论推演、实施效果以及困难问题等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质性研究范式由此推广开来,并开创了一代新的评价理念。

②主要特点

a.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b. 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

c. 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d. 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

3. 简述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作知识的演进。

【答案】(1)传统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

传统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包括:

①具有较强应试性的文章作法知识

a. 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过程性写作知识;

b. 关于文章结构的知识,典型的就是起承转合,极端的是八股文的程式。

②写作知识

写作知识,指直接套用了阅读教学中的现成知识,指向一般写作能力培养的文章作法知识,主要在文选型的教材中体现。

(2)现代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

文体知识是现代写作教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文体分类知识的引进,最早可以追溯到傅斯年1914年写的《怎样做白话文》。在该文中,傅斯年引进西方分类理念,把白话文分为形状文、记叙文、辩议文、解说文四类,形成了与传统的“篇章学”迥然不同的“近代文体论”。

(3)当代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

①汉语、文学分科期间

在错误的思想的误导下,写作教材建设与知识开发一度停滞,写作教学成为分科的“牺牲品”。 ②20世纪so 年代

a. 写作教学的第二波浪潮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掀起了语文设科以来写作教学内容研究与教材建设的第二波浪潮。第一波浪潮以文体知识取代文章学知识为标志,第二波浪潮则以对读写关系的反思、对能力和知识关系的反思为标志,致力于写作知识的系统性、序列化的科学追求。

b 该时期教材的特点

第一,追求写作教学的独立性和科学化。独立是途径,科学化是方向。所有这些教材,都试图解决分编型教材的科学化问题。

第二,试图改革旧的教材体系。

③20世纪90年代

到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基本上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有时包括应用文)三大文体的写作知识。

4. 今天,语文课程的语言形态出现了新变化,即在原来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基础上,增加了媒介语言。那么,媒介语言进入语文课程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媒介语言进入语文课程的意义如下:

(1)语文概念发生了变化

①语文学科语言在口头语、书面语的基础上增加了媒介语言之后,语文的内涵拓展了,内容更丰富了。

②人们大多将电话语言、报刊语言、广播语言、电视语言、网络语言等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看待,其实这些载体的语言形态是语文必要的组成部分。

(2)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媒介语言进入语文课程,学习和运用各种媒介语言必然成为语文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由过去的单纯进行读、写、听、说四种基本能力,发展为培养读写听说视五种语言技能,并且借助现代电子信息和传媒技术可以实现它们更有机的整合,语文教学内容丰富而逼真,语文教育面貌将焕然一新。

(3)语文教材编撰和使用的模式将大幅度改革

①媒介语言的进入使得过去的纸质媒介的课本将有电子课本和印刷读物共同承担。

②原来的线性的固定的教材编辑模式将被电子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代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新更加及时,信息量几乎可以无限延伸。

③教材设计也将更加人性化、情境化、综合化。

(4)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出现重大变革

①教学方式将由原来的一本书、一块黑板、一间教室、二十几篇课文教半年的教学模式向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