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语文教材有哪些内容要素? 试分别加以说明。
【答案】现代语文教材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学系统。
(1)范文系统
范文系统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标准所选取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它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审美情操的主要凭借。
(2)知识系统
知识系统是指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
(3)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是语文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而有计划提供的思考与练习,分为口头与书面两种形式。
(4)助学系统
助学系统指的是教材编者提供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和作者介绍等一系列材料,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语文教材有哪些主要类型?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请根据当地所使用的一套语文教材作出简要评析。
【答案】(1)语文教材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语文教材按照编排类型,有综合型和分科型之分。
①综合型
综合型语文教材是我国的传统类型,它是将阅读、写作、语文知识等内容综合编在一起,将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学系统等合编在一起。
②分科(分编)型
分科(分编)型语文教材是按照语文内容的不同种类和训练体系而分编成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教材。在我国语文教材史上,有代表性的分科语文教材有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教材,1982年的重点中学的阅读、写作分编教材等,其余的很长时间内,都是使用综合型语文教材。
(2)对小学语文人教版的一年级下册教材的评析
该教材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的特点包括: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
然科学。这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形式多样,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对子歌、儿歌、谜语、数量词组成的韵语、谚语等多种形式。必学课文共34篇,要求背诵的有11篇。“语文园地”面貌一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八组教材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结合讲读课文进行教学,如《春风吹》一课,可以在教学第一组“多彩的春天”时引导学生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会认的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汉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在本课或以前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本册教材除体现了整合的思想外,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3. 我国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我国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教学目的不明确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综合性很强。各阶段训练重点有别。但许多教师对各年级该怎样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缺少统筹安排,没有训练计划,只是简单地按相关指导书的作文题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至于为什么要进行这类训练,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心中却没有很明确的目的。
(2)写作内容局限化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往往使学生的写作内容无新意。作文题命来命去,写人的总是“我最难忘的…”,写事的总是“…的一件事”等等这些命题,学生从三年级到四年级直到小学毕业,写了再写,几句套话假话,完成的得心应手。由于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激活,作文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高。
(3)教师批改标准主观化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爱好不同,欣赏水平有差异,所以即使是同一篇作文,在不同评判者眼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在有些考试甚至竞赛的作文评阅中,有的教师干脆把文章篇幅的长短,书写的好坏当作评价文章质量的重要指标,至于语句是否顺畅,中心是否突出,材料是否新颖,则很少顾及。这样就导致一些教师平时忽视写作教学,忽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临考前让学生背几篇作文,考试时全文照搬,学生竟也可以得高分。
4.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答案】(1)文化性原则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①语言文字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言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基础工具。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担负着民族以及人类文化传承、活化、更新的重任。
②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无法与它承载的信息截然分开,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具有文化的豁着性,
汉语言、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生动再现,它积淀着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智慧,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分子。
(2)审美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认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要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②这要求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时,注意资源的审美教育价值,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力、创造力的资源。
(3)地域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开发学生身边的本土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程的适切性。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地域性原则不仅仅指充分利用本域的课程资源,理解与尊重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也应当开发利用他域的课程资源,适当引入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
(4)多功能原则
①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至少应当具备双层的功能,既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既要有课程与教学的功能,也要有教育的功能。
②单从学生的能力培养上看,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当重视资源在这些能力培养上的多重功能。
5. 联系教学实际,试对语文教学过程作系统分析。
【答案】(1)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①从空间角度分析
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四个最基本的元素,四者立体交叉形成了复杂的多边关系。所谓“教学的相互作用”,就是指这四个元素相互协调,形成协同作用。系统的运行就是过程。
②从时间角度分析
课堂教学总是由若干阶段所组成的独立段落,在进程和顺序上渗透往返,曲折盘旋。所以,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不在于究竟要把它分成多少环节或阶段,而要确定其基本要素。
(2)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定向的过程
教学定向通过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使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定向开始。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定向的教学目标,既要充分考虑教师“教”的因素,又要考虑学生“学”的因素。
(3)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