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应急反应

【答案】应急反应是指机体在应付环境突变中,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反应。应急反应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皮肤内脏血管收缩,血液重新分配,使重要脏器得到更多血液供应;血糖升高,葡萄糖、脂肪酸氧化代谢加强,有利于动员机体潜在的力量以应对环境的剧变。

2. 灵敏素质

【答案】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是人各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灵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主要涉及神经、感觉和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状态。

3. 梅脱

【答案】梅脱是以安静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的相对能量代谢水平。机体的耗氧量与身体活动时的能耗量成正比,静息状态下耗氧量绝对值约为250ml ,

相对值约为

这一安静状态下的值规定为1

梅脱

后折算为METs 值。

4.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答案】(1)赛前状态是指在比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分为四种:赛前过分激动、赛前淡漠、赛前盲目自信和赛前战斗准备状态。

(2)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为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使肺通气量、摄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有利于提

高工作肌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供应。

5. 肌适能

【答案】肌适能主要包括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它既是实现完满的健康效益的前提条件,又对人体外观,自我表象和工作业绩及运动成绩起着基础效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ACSM 倡导均衡发展“健康体适能”,建议除了提高心肺耐力以外,还要重视肌肉力量的提高,并指出:肌

例如一项活动时的吸氧量为

此外,还可以先用间接测定的方法来推算最大吸氧量,然

力和肌肉耐力是“健康体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规律的负重练习对增强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 基础代谢率

【答案】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通常以

7. 内呼吸 来表示。

【答案】内呼吸是指组织内毛细血管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实现的气体交换过程,又叫组织呼吸。内呼吸过程中,氧由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液,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血液。

8. 非同步综合征

【答案】非同步综合征是外界环境急性变化时会引起机体暂时的生物节奏失调现象。它可出现暂时性疲劳、失眠、胃肠道障碍、性功能障碍、精神及运动能力下降等各种各样的身心功能障碍。

二、简答题

9. 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答案】运动导致动脉血压的收缩压显著增高,在剧烈运动时收缩压可高达190mmHg 甚至更高。不同运动形式动脉血压的舒张压变化情况不同。

(1)动力性运动时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的变化相对较小,甚至可能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动力性运动导致心脏收缩增强,血流速度加快,使血压增高,但同时运动时交感舒血管神经兴奋使外周血管扩张,加之肌肉收缩的推挤加快静脉回流,使动静脉压力差增加,促进了动脉血外流,使得外周阻力相对下降,以上升压和降压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舒张压变化幅度较小。

(2)静力性运动时由于憋气使胸腔压力增大,后负荷增高,搏出量有所下降,心室余血量较多,静脉回流阻力亦增加,加之肌肉紧张性收缩对外周血管的静力性压迫,外周血流不畅,外周阻力显著増高,结果使收缩压的升高幅度相对较小,而舒张压十分明显的增高,对小血管造成很大的压力。中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程度增加,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因此,在大强度静力性运动时因外周阻力过大易发生小血管的破裂,故尽量减少进行大强度静力性运动。

10.简述肥胖对人体的危害。

【答案】肥胖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肥胖降低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2)肥胖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3)肥胖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加剧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

(4)肥胖增加某些癌症发生的危险性;

(5)肥胖还容易引起脑卒中、关节软组织损伤、生殖能力下降以及心理障碍等许多疾病。

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

【答案】(1)关于运动训练能否导致肌纤维类型转变目前还有争论。分别是:

①一种观点认为,肌纤维类型组成是先天决定的,不能通过训练和其他方法得到改变。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运动员长时间系统地从事某一专项运动训练,可使肌肉结构和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通过训练可导致运动员肌纤维组成发生适应性改变。

(2)不论运动训练能否改变肌纤维类型,但运动训练能使肌纤维形态和代谢特征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②酶活性改变

肌纤维对训练的适应还表现为肌肉中有关酶活性的有选择性增强,耐力训练可使与氧化供能有密切关系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较高,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供能有关的乳酸脱氢酶及磷酸化酶则活性最低。

12.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有:

(1)肺的通气与换气能力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氧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

(2)血液及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机能。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的能力、心脏的泵血机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

(3)肌组织利用氧能力。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摄氧量的外周机制。肌纤维类型影响肌肉的摄氧能力,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线粒体数目多、体积大,有氧氧化酶的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比较高,因而有利于增加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4)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最大摄氧量的遗传度为

者只能提高本人最大摄氧量的

岁后天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受试(5)年龄、性别因素。最大摄氧量依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青春期前男女生最大摄氧量的差异很小,12~13岁之后其差异逐渐显著。成人男子最大摄氧量要高于女子

为女子的峰值,18~20岁为男子的峰值。此后,随年龄的增加,最大摄氧量会逐渐减小。

(6)训练的影响。虽然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但在训练的影响下亦可以增长。这是因为运动训练可增大心容积和心肌收缩力量,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导致慢肌纤维线粒体増大、增多,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增加,从而提高肌组织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