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石河子大学运动生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周静脉压
【答案】外周静脉压是指各器官静脉的血压。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一起构成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是静脉回流的动力。
2. 强直收缩
【答案】强直收缩是指给予肌肉一连串时间间隔很短(短于单收缩所需时间)的刺激,使肌肉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还没有结束就接受后一个刺激开始第二次收缩反应,于是肌肉始终处在一定的收缩状态。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
3. 肌梭
【答案】肌梭是指存在于骨骼肌内的一种高度特化的长度感受器,呈梭状,其末端附着在骨豁肌的结缔组织中(肌内膜),与梭外肌纤维平行排列,由结缔组织囊包裹,内含细的梭内肌纤维。肌梭的主要功能是当它所在的那块肌肉被拉长时,可发放牵拉长度和速率变化的信息。
4. 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
【答案】缓冲体系是指由弱酸以及弱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缓冲作用是指缓冲体系具有的缓冲酸、碱和保持
缓冲。
5. 健身运动处方
【答案】健身运动处方是指健康人进行运动处方锻炼,以提高体适能,促进健康,预防运动缺乏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为目的。又包括:有氧适能运动处方、肌适能运动处方和控制体重运动处方。
6. 功能训练
【答案】功能训练是指通过适当的训练手段,使有障碍的功能达到功能恢复和重建。功能训练的原则应“按需训练”和“有的放矢”。“按需训练”是以残障人的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需求为中心而开展的“有的放矢”的训练。
7. 肥胖
【答案】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
第 2 页,共 25 页 相对恒定的作用。其缓冲机理如下:体内的固定酸或碱可被所有的缓冲体系缓冲,而挥发性酸(碳酸)可由磷酸盐、血浆蛋白及血红蛋白等缓冲体系
例过高。
8. 排卵期
【答案】排卵期是指成熟卵泡在垂体黄体生成素作用下发生破裂并排出卵细胞的过程。女性的排卵日期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卵子自卵巢排出后在输卵管内能生存5〜6天,以等待受精。排卵期是女性最易受孕的时期,女性在这时期一般容易食欲减小,抵抗力下降。
二、简答题
9. 试述血小板的生理特点及功能。
【答案】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裂解下来的小块胞质。血小板在止血、凝血及纤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还与毛细血管完整性的保持有关。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主要表现有:
(1)血小板的黏着
血小板的黏着是指当血管损伤暴露其内膜下的胶原物质时,血小板就会黏附于胶原组织上的现象,这是血小板发挥生理作用的第一步。血小板与胶原的黏着有赖于双方的结构状态和功能正常,如果抑制血小板外衣上的葡萄糖基转移酶,或封闭胶原纤维上的自由氨基,则血小板几乎完全丧失黏着胶原组织的作用。
(2)血小板的聚集
血小板的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能力。在血管的损伤部位,血小板黏附出现后,损伤的组织或红细胞释放出(二磷酸腺苷)等诱聚物质使血小板发生第一相聚集。在此基础上促使血小板释放出内源性诱聚剂,激发第二相聚集反应。如果第一相聚集后,血小板没有发生自身释放反应,则聚集后的血小板又可自行解聚,从而不能形成血栓。
(3)血小板的释放
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是继黏附和聚集后,血小板将所含生物活性物质分泌到血小板周围环境中的现象。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
于止血。
(4)血小板的收缩
血小板的收缩是指血小板依赖其固有的收缩蛋白所产生的收缩作用。血小板收缩可使血凝块回缩硬化,使止血过程更加牢固。
(5)血小板的吸附
血小板的吸附是指悬浮于血浆中的血小板能在其表面吸附许多凝血因子的现象,一旦血管破损,随着血小板的黏着与聚集的发生,破损的血管局部的凝血因子增多,促进并加速凝血过程的发生和进行。
10.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动性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的机理。
【答案】研究证明,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当骨骼肌承受了不适应的运动负荷或大负荷后,必然会在功能上出现收缩能力下降,在主观感觉上受试者感觉
第 3 页,共 25 页 儿茶酚胺等,可以使小动脉收缩,有助
到肌肉酸痛,在形态学方面,从宏观上肌肉表现出僵硬,而在微观上则会发生某种程度的肌纤维超微结构改变。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动性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的机理主要有:
(1)肌肉痉挛学说
骨骼肌大负荷运动后,肌肉激活程度仍在加强,因而推测运动导致运动肌局部发生痉挛,肌纤维中的微血管因肌纤维痉挛而受到挤压以至局部肌肉缺血,导致P 物质等酸痛物质积累,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疼痛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加剧了肌肉痉挛和局部缺血状态,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延迟性肌肉酸痛。
(2)损伤学说
该学说认为,延迟性肌肉酸痛是由于骨骼肌纤维损伤造成的。骨骼肌中某些酶,
如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
(3)急性炎症学说
骨骼肌中含多种蛋白水解酶,肌肉损伤后,这些蛋白水解酶降解损伤的脂质和蛋白结构,导致除了缓激肽、组胺、前列腺素在损伤区域堆积外,也诱发单核细胞和中性细胞浸润到肌肉损伤部位。同时,骨骼肌小血管通透性増加,导致蛋白含量丰富的体液扩散至肌肉内部造成水肿。最终炎症因子、升高的渗透压激活IV 类神经感受器受体,引起肌肉酸痛。
(4)骨骼肌蛋白降解学说
该学说认为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是由于运动导致骨骼肌收缩蛋白和骨架蛋白降解,使骨骼肌骨架解体,最终导致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在功能上表现出收缩能力下降。骨骼肌蛋白的降解导致骨骼肌的炎症过程发生,因而也会诱发延迟性肌肉酸痛。
(5)钙离子损伤学说大负荷运动产生的高张力使细胞膜受牵拉,激活
度差进入细胞内。另外,细胞膜的损害也可造成
①高通道,顺浓内流。运动后肌浆网功能下降,摄钙能力下等,可因运动导致骨骼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而由细胞内进入血液。这些肌肉蛋白在血液中浓度增加意味着骨骼肌细胞膜损伤或通透性增加,肌肉存在某种程度的损伤。 降,也可导致胞浆内高钙。肌细胞内异常高钙可通过以下途径对肌纤维造成损伤: 水平激活了钙依赖性蛋白酶,使肌纤维内结构蛋白质降解;
抑制了细胞内呼吸和生成,使ATP ②线粒体为了缓冲肌浆内高钙而摄取了超量的
的再合成能力降低; ③由于是肌肉收缩的起动因子,肌细胞内增高,使肌纤维收缩丧失控制,处于痉挛状态。
11.比较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的区别。
【答案】(1)真稳定状态是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很少产生乳酸和氧的亏欠,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2)假稳定状态是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人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
第 4 页,共 25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